「儿童孩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和摘抄)

互联网 2023-01-31 15:52:51

最近很多人在问「儿童孩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和摘抄),今天神州网就「儿童孩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赏析和摘抄)展开分析。

今天,是丰子恺120周岁的诞辰。

他充满童真的生活足足走过77个年头。

丰子恺被称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师从李叔同,绘画、书法、音乐、翻译无一不通。

他走过清末,跨越民国,经历解放,遭遇浩劫。

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但归来仍似温柔少年。

在他眼中,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在儿童的生活中获得感兴,玩味这种感兴,描写这种感兴,成了生活习惯。”

丰子恺用文字与画笔记录下童真,想要永远地挽留住儿童的黄金时代。

小燕子似的儿女

丰子恺与夫人徐力民育有四子三女,他没有要求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孩子成人后也各有所长。

他说:“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1925年12月,在郑振铎的策划下,丰子恺出版了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

这是中国第一本署名“漫画”的集子。

其中的儿童画,都是丰子恺的儿女:阿宝、软软和瞻瞻。

在他的画中,孩子有趣有爱、憨态可掬,时间流逝飞快。

阿宝小时候,会给凳子穿上鞋子,母亲发现时,她已逃之夭夭。

渐渐长大后,阿宝开始明白男女有别。

在《阿宝赤膊》这幅画中,即便没有画出孩子的面容,但她害羞的情绪已经跃然纸上。

十二岁的阿宝能够安安静静地学织毛线了。

阿宝十九岁时,眉长鬓青,已经成为了大姑娘。

丰子恺出版漫画集《人间相》时,序言就是写给女儿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他说:“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你此行很不放心,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字里行间,满是一个父亲的对长女的怜爱与不舍。

长子瞻瞻,充满活力,想象力丰富。

画集中的他,永远古灵精怪,称心而言。

瞻瞻会把蒲扇当作脚踏车,一整天都玩得不亦乐乎。

会趁着爸爸不在,乱动他的笔墨纸砚。

会做很多稀奇古怪的梦,讲给父亲听。

床上开了花,屋顶不见了,卖零食的小贩都在家门口吆喝……

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写道,他对瞻瞻感到尤其佩服,因为瞻瞻是把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花生米翻落了地,自己嚼了舌头,小猫不肯吃糕了,都会伤心痛哭,情真意切。

父亲剃了头,他真心以为变成了和尚,不肯让父亲抱。

看到父亲的腋毛,边哭边躲,认定这是黄鼠狼的化身。

“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在丰子恺眼中,相比大人间“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这样的孩子才是率真、自然、热情的,才是“归自然”的真实状态。

等到这些孩子一个个长大了,丰子恺又与孙辈们在一起,唱儿歌、讲故事、画漫画、念古诗。

用他的画笔,继续描绘属于新一代的黄金时期。

儿童崇拜者的老父亲

丰子恺不仅是一个喜欢晒自家娃的老父亲,更是一个“儿童崇拜者”。

他在《儿女》一文中写道:“我自以为对儿女的关心,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我对儿女的关心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孩子们的关心。”

他感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赞美孩子们的创作欲,描绘下他们探索的场面。

偷偷点燃油灯,怔怔地望着黑色的烟雾发呆;学爸爸用毛笔,涂黑了一本书;把牙膏都挤出来,好好研究一番……

在丰子恺的眼中,儿童是世间心眼最健全的人。

儿童不是小大人,成人不应该按照成人固有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要求他们。

儿童期也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更是儿童当下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了丰子恺作品中独特的视角。

不同于叶圣陶的教诲式叙述模式、冰心的对话式文学体裁。

丰子恺融入了孩子,亲身体会儿童的心理,通过体悟式的方法,来描绘出儿童的真率和自然,成为了儿童们的代言人。

他时时倡导父母要设身处地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组漫画。

家长按照自己的步伐要求孩子时,孩子只能战战兢兢,吃力前行。

给了孩子自己想给的一切,但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为孩子制定目标,当他们快达到时再提高,可能永远没有可以实现的一天。

孩子辛苦劳累的攀越一个个预设的阶梯,疲惫不堪。

如果家长能从儿童的视角思考时,便可以理解他们,少一些荒诞之举。

丰子恺说:“我常常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生活。换一句话,我常常自己变成儿童而观察儿童。”

他对儿童和儿童世界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向往,也是他率真、可爱本性的真实体现。

身体力行的教育家

丰子恺热爱儿童,也重视教育。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心为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生逢乱世,带着孩子在各个省份迁徙,目睹了当时的教育怪状,用画笔一一描绘下来。

时至今日,这些漫画依然有警醒功效。

《某种教育》里,讽刺了那些把教育当作模板的人。

千人一面的教育,太过可怕。

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完成了任务。

至于孩子的感受,可能没多少人关心。

不论是什么能力,都按照年纪划分。

有人踮脚够不到,有人却空有才能不能发挥。

有的教师讲课内容永远不变,就像唱片机。

不是讲课,更似背书,学生是否能听懂并不在意。

有人梦想着教育如同打疫苗,打完一针,一劳永逸。

有人梦想着养孩子也能速成,一口气吹成大人模样,省去含辛茹苦的养育。

这些教育中的问题,在丰子恺的笔下,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在丰子恺的作品中,有一个门类与教育息息相关,那就是他为中小学绘制的教科书。

他曾为《开明国语课本》绘制封面及插图。

这套书被称为开明书店的“吃饭书”之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其出版时,甚至特意说明:“本书图画与文字为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

还与林语堂合作过《开明英语读物》,是民国时期极为畅销的一套英文教材。

与《开明活页文选》和《开明算学教材》并称“开明三大教材”。

他用自己的一幅幅画,践行着“美育”的教育思想。

他清楚世事不尽如人意,但也明白“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静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尽己所能地为童心多争取一些留白空间。

所以,即便他历经起伏,四处漂泊,人们也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上周末,有幸去看了丰子恺的画展。

只是观展人数太多,如同身处集市。

可神奇之处就在于,当你站在先生的画前时,瞬间就平静下来了。

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童心满怀。

“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人间情味。”

俞平伯的这句评价,适用于丰子恺的画,同样也适用其人。

童心未泯仍怀梦,不宠无惊过一生。

对生命的最好态度大抵如此。

丰子恺在《有趣生活》一书中写过:“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的怒放的、炽热的感情的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这就是“人生的苦闷”根源。”

我们在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

在与孩子相处时,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这种时候您是怎么做的?

《无用之美》

《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将丰子恺“漫谈绘画”的文章集结一册,以飨读者。丰子恺以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不失偏颇又满腹情怀地讲述中西美术的发端、演变、技巧和风格,并佐以实例分析。行为洗练、深入浅出,既可作为绘画普及之作,又可常读常新。

左:《有趣生活》,中:《初心》,右:《活着本来单纯》

作者介绍

蜜思李,阅读量惊人的学霸级网瘾“少女”,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作文大赛拿过奖,报社电台采过访。讲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们的相遇,让你更懂孩子,遇见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