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最新版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互联网 2023-02-01 15:53:3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最新版解读「中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约4800字,阅读需13分钟

本文作者:程诚

今年3月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第一句话如下: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现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印发你们,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关键词一:深化课程改革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国家一直都在进行一系列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整个课改的过程可以梳理为如下的时间轴:

第一次课改(1949-1952):师承苏联,有了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4-1957):人教社自编,启动12年制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第三次课改(1958-1960):第三套中小学教材。10年制。

第四次课改(1961-1964):落实双基,第四套中小学教材。12年制。

第五次课改(1977-1980):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第六次课改(1982-1984):第六套中小学教材,以思想品德取代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

第七次课改(1985-2000):“义务教育——高中”两阶段设计,第七套中小学教材。

第八次课改(2001):强调“三维”,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自2001年开始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到现在已经是第2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课改走向不断深化。

关键词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前言第二段提出:

“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明确了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统领性内容。指导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后续环节。

培养目标上,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最后这句话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课程设置上,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 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课时设置

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课时设置上,与2001版课程方案相比,2022版课程方案不变的地方在于,总课时9522不变,英语和体育课时占比不变。

核心变化有:

1)劳动、信息技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2)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占比提升。3)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从三年级提前至一年级。4)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5)改革艺术课程设置。

很多人看到这个课时比例,开始喊英语地位下降了,体育分值变高了。但实际上,新课标要求的外语课时,和2001年一样,总课时都占6%-8%。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首先,课标修订的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修订目标上,课程标准要体现核心素养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地;主动回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其次,课标修订的基本做法与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国际经验、反映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优秀成果;

2)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落地核心素养;

3)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推动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

4)强化素养导向的质量观,引领考试评价改革、反向促进教学改革;

5)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

为什么要实现一体化?是因为以前的课程比较孤立,学科间缺少衔接,以至于幼小衔接等问题就很突出。很多家长,当孩子到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会特别紧张,带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们,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很多孩子无论在行为层还是知识层,都会特别不适应。这背后是一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学段衔接,做好一体化。

可以看出,聚焦核心素养,是整个课标的重点和核心。郭华教授在解读课标时说:“落实核心素养是贯穿课程标准研制全过程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灵魂。”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

2022新课标直接给出的定义是

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正确的价值观,第二个是必备的品格,第三个是关键能力。最后都会回归到课程育人价值上面。

(1) 核心素养的由来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支持的一项研究中。1997年,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首先使用到了“素养”一词。此时,还没有使用核心素养。

1997年正值新世纪交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思考一个关键问题——面向新世纪,我们的教学改革将走向什么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经合组织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并于2003年的时候,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明确了“核心素养”一词。OECD的系列研究为很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人士,提供了指引,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2005年,OECD发布 《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之后到第二个阶段,受到OECD研究项目的影响,2002年3月,欧盟在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2010年,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面向变化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出现了381次,真正成为“关键词”。

(2) 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

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下,我们国家也提出了核心素养。

从“双基”(重视知识和技能),到“三维”(重视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整个课改的脉络很清晰。

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老师实际的落地情况与要求是存在落差,是非常割裂的。因此,之后便有了学科核心素养,即每一个学科,都有相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如,以下为2017年《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中,提炼出的各个学科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很多专家也解释,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指学科具有的核心素养,而是在学生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具备的核心素养。但还是有些多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字面意思理解。所以,到2022年义教新课标版颁布后,开始重点提出学生核心素养。

对比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除了差异性,可以发现有很强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各学科核心素养(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方案)

(3)义教课标框架的内在逻辑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通过这6个板块来去指导落地,并不是真的落地。真正落地,需要等到教材出来之后。上一版《高中课标方案和课程标准》是2017年年底制作出来,2018年1月公布,到2019年秋季,新的教材才出现。

接下来,我们以历史学科为例,来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

会发现,在课程内容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板块是“跨学科学习”?要求每个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并在课程方案附上了相对应的跨学科案例。

来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因为分学科,完全将学科之间割裂的教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分学科教学。多年前,网上疯传“芬兰将颠覆学校教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分科目学习的国家”,但之后,芬兰教育部辟谣,并没有取消分学科教学,只是在新课改中新增了跨学科的学习板块。因为,通过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更有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比200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次新课标还有一个亮点板块是学业质量。课标中是这样定义学业质量的: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

理清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后,再来谈谈课程实施。

同样以历史学科为例。在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实施上强调:1)以正确的思想统领历史课程的教学;2)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4)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5)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

其中,第三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和“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在课标中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

这里要注意的是,很多专家在解读时,有的人会用大单元,也有人会用单元整体教学。其实这两种形式存在差异。单元整体教学是整合单元主题,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和认知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关注知识逻辑,注重学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彰显单元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清晰的路径,进而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而以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教学设计。

接下来举个例子,来帮大家更好理解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八年级走进鲁迅这一章为例。

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一个大概念——“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是理解作家思想的关键要素”。之后,进入到核心问题——“如何深入理解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以鲁迅为例)”。怎么来体现这个概念呢?最后便设置了核心任务——“开办鲁迅时光长廊展”。

围绕设计核心任务,分解了如下表的子任务:

以上便是大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