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青田 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嘛「青田游玩的地方」

互联网 2023-02-11 11:12:3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侨乡青田 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嘛「青田游玩的地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起丽水大家可能只从电视机听起来,作为去过一次景宁的我,觉还是对丽水还是记忆深刻的,这次选择去丽水的青田。这次选择是从温州自驾出发,其实青田离温州很近,自驾过去很方便,因为青田地处浙江省的东南部,瓯江中下游,有着“中国石都 世界青田”之称。

青田境内溪谷纵横,景色秀丽,山峦起伏,奇峰挺拔。最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贯穿青田全境的瓯江;二石,指风景优美的石门洞和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青田石雕。所以这次我决定主要去这边特色青田石雕博物馆逛逛。

青田石雕博物馆位于青田站附近,不需要门票,但是一定要在他们上班时间去哦~这里是五点下班的。从火车站过来仅仅需要几分钟,大家路过附近可以来看看哦~

青田石雕博物馆主体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印学艺术,融现代审美于一体,大气恢宏。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了馆名“青田石雕博物馆”。展馆分布在二楼和三楼,一楼是青田石交易的店铺。进入二楼左边第一个展馆,才开启青田石的了解世界,其中展示了青田石的品种,展现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的青田石其独特的自然之美。

青田石,主要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内,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在中国一并与巴林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青田石质地温润,色彩斑斓、花纹奇特,硬度适中,是中国篆刻艺术应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印材之一。

有一个厅专门展示了青田石的发展历史,充分展现了青田石雕发展的历史轨迹,让观者领略中国工艺美术奇葩青田石雕的艺术魅力。原来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问世了。其时已有用青田石雕刻的小石猪,作墓葬品用。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艺,到五代吴越时期青田石雕技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制作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能雕刻写实、生动、精细的圆雕宗教艺术品了。

南宋建都临安,浙江的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青田石雕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石雕产品仍以实用为主,多制为文房四宝雅具及图章。元朝赵孟頫开始用青田灯光石作印,至明代青田冻石很快风行印坛,此时石质印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铜、牙等而占绝对优势。元、明时期青田石尚用于雕刻笔墨水池等文房用具和石碑、香炉、佛像等实用品,不仅供民间选用,而且进入宫廷为上层人士享用;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远销海外。从民国初年到抗战之前,青田石雕出现了一个繁盛时期。

青田石中的名贵品种首推灯光冻,其次为蓝花青田、封门青、竹叶青、芥菜绿、金玉冻、黄金耀,奇石者有龙蛋、封门三彩、夹板冻、紫檀花冻等。

有一个专门的印章厅面积198平方米,现有藏品86件,充分体现了青田石与中国印学艺术发展的源远流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青田石工艺品展示中心,向来访的游客诉说着青田石的魅力与独到之处。还将许多故事雕刻成工艺品,没想到小小的坚硬的石头竟然能雕刻成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令人赞叹不已。

看这个首饰是不是很吸引人?很想拿来试戴一个看看青田石的首饰和玉石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青田石博物馆就像一本蕴藏深厚内涵的书,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人的到访。

看完了石雕决定驱车前往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看看,老远就看到了很多国外进口商品店铺招牌,虽然刚从国外回来的我,忍不住还是想去里面走走逛一逛,里面有泪流满面的各国店铺,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的居多。

通过直播和大家分享,大家告诉我青田这边很多人是华侨还有很多人都移居国外了,所以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侨乡。随便走进一家店铺,货品种类比网上买的还全,有萨拉米啊国外零食啊以及澳洲的保健品应有尽有,刚好自己有些东西本来想找国外的朋友代购的,这样可省事了,忍不住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走到一家卖咖啡豆的店铺门口,老板还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店里歇一歇,品尝了一杯超浓缩的咖啡,虽然有点略酸我不是太喜欢,但是通过和他聊天,发现这边不仅仅只有看到的这些进口的食品,还有很多家进口的红酒店。随便走进一家就看的我眼花缭乱的,来自世界各国的红酒居然都能在这里买到,不由的赞叹,这里真的很方便。

和店里遇见的购买东西的顾客随意聊天,他们告诉我,很多人都是从远一点的地方开车来的,买起来会很放心,不经意间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东西。

晚上决定在青田歇歇脚,我选择了一家酒店,叫做青田振华假日酒店,但是因为我忘记看地图,选在了附近的镇上,一路上很担心酒店会不会很差。到了之后发现这家酒店服务超好,一进门服务员很客气,而且刚刚入住房间之后,就送来了水果和小零食,感觉到非常的贴心,自驾的话会比较方便。

第二天一大早就决定前往远处的石门洞景区,整个景区由洞天飞瀑、太子胜景、仙桃、师姑湖四个景区组成,集山林苍翠之优、文物荟萃之胜、飞瀑壮观之美、气候宜人之适,是一处具有清、幽、灵、古、奇、险、野、趣之特色的“洞天仙境”。传说这里曾经是明朝国师刘伯温长期修学、修身、修养、修炼、休整的重要场所。

现在这里门票是伯温古村门票30元,石门飞瀑门票60元,两景联票80,在景区入口处买就行,如果没有开车记得要买一个景区的交通费,来回十块钱,因为两个景区之间真的真的真的非常的远,一定要记得哦。

从石门飞瀑入口进去需要坐一个轮渡,是不额外收费的,一下船之后发现别有洞天,两岸景色大不相同,一侧是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民居,一边则像一个世外桃源。一踏上洞口的小道,只见身边两峰相峙如门,峰上树木参天,悬崖峭壁似乎要挡住人们的去路。走过这深远幽邃的石门洞口,眼前豁然开朗,洞内天宇碧蓝,犹如明镜,环山里许,俨然如城郭,那连绵起伏如飞虎腾龙的群峰,围出了一个天然洞府,刚刚走过的峡口就是它唯一的出入门户了。这里风林木葱郁、满目青翠,空气非常的清新,去的时候游客不多,可以慢慢游游的在景区中欣赏。

沿途可以看到一个寺庙。穿过绿荫,沿着小道向石洞的东南角走,就能看见刘文成公祠了。

朋友问我刘文成是谁,其实就是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所以,也有人尊称他为“刘文成”。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他出生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14岁师从处州教谕郑复初,在石门洞石门书院读书7年,23岁考取进士,后因不得志弃官归隐。传说过去这里有一个白猴精,身有法术,曾修道行,专门为非作歹,残害民间良女。刘伯温在此读书时,闻此消息,曾单身入洞,用巧妙的办法打死白猴精,并在自猴洞中得到三卷“天书”。这里是他修学的地方,所以后人便给他修了一座公祠,以表敬仰之情。每位到来的客人都会进去怀着敬仰的心情,游览刘文成公祠。

其实石门洞景区自古以来便有无数文人骚客、达官贵显前来游历,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目前,景区遗存历代文人摩崖碑刻共117处,题咏诗篇达1000多首。

沿着步行道满满深入,便听到了水流撞击岩石发出的声音,便知道离瀑布不远了。快走几步,只见瀑布从高达112.5米的悬岩峭壁上飞流直下,如苍龙白蛇般飞舞,气势万千。瀑布落入潭中,水溅如跳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使人不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虽然现在不是雨季,水量明显不如雨季时候多,但是仍像一个玉带般垂挂在山崖上,温婉又不失气势,与江南的气质非常的贴合。

瀑布对面有一个观瀑亭,该亭始建于唐代(744年),亭上有楹联两幅,一是:“莫道神龙悭见尾,鹤为霖雨济苍生”;另一幅为:“四季春秋无夏日,满园风雨竞晴天”。相传这是最佳的观瀑的地方,在亭中小驻片刻,扑面而来的凉意伴随着微微的水珠,绝对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久坐便不想走,脑中浮现出文人墨客在此饮酒赋诗的场景。郭沫若先生在古稀之年还不远千里来此一游,并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郭老的诗章,使壮美的石门增添了无比的光辉。

往回走,我发现远处有个石门书院,虽然这里的建筑都是近年新建,可地址却是刘基当年师从郑复初读书求学的地方。

其建筑风格也是按元、明时期书院的四合院风格而建。这里还原了很多当年刘基在此拜师做学问的场景,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可以让游客参与学写毛笔字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刘基的一些著作。有一个专门的厅展示着古代现代的文人到此留下的诗句,有大家所知的的李白、谢灵运等文学大家的诗句,彰显这里的独特魅力。

由于是自驾,所以我们驱车前往不远处的伯温古村,沿着环山公路一路直上,俯瞰山下郁郁葱葱的美景,要不是因为山路比较险,盘山公路不好停车,其实好想在此停留片刻,欣赏这如图水墨画般的美景,用上帝的视角俯瞰这如画的风光。

终于来到了伯温古村。

伯温古村因刘基在石门书院求学时常来此地探古访幽而得名。其实伯温古村并不大,村子里是一栋栋充满浓郁徽派风情的房屋,沿着村中小路漫步,只见古村四周青山环抱,村内蝉鸣鸟鸣犬吠声相互交织,民居古朴,宛若一个世外桃源、养生胜地。

伯温古村主要景点有圣水湖、三立堂、烧饼阁、点将台等景点。

三立堂主要展示的是刘基的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倒流时光,仿佛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他的故事仿佛我们也可以经历到。

还有一些模拟当年场景的地方,如果你喜欢拍照,可以在这里留影。村内还有很多当地的小吃,要不是急着下山,真想尝一下这边的味道。

晚上我们驱车返回丽水市,我发现丽水有个美食广场,位于丽水学院旁,里面的小吃特别多,由于在学校附近价钱也很便宜,选了几个朋友推荐的小吃,发现真的物美价廉,如果你们也和我们一样选择住在丽水市里的话,这个地方值得一去哦。

短短的两天时间,令我对青田对丽水发生了全新的认识,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总觉得在这里时间可以慢下来,可以认真的感受旅行带来的美好,这里不仅仅是我以前以为简简单单的侨乡,其实还有千丝岩、千峡湖等美景等我下次的到来。丽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