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油画「中国画」

互联网 2023-02-17 22:19: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关于中国的油画「中国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艺术大师」,中西方艺术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给予人们美的感受,而学习大师也是进步的一大途径,我们每周为大家整理历史上的一位大师,后期我们将说整理的资料与西美图书馆进行整合,可提取书籍代码直接查阅。

“父亲范迪宽是位军旅画家,参加过数次著名的战役,创作了不少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朝鲜战争爆发时,身为军旅画家的父亲正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接到命令背着画夹入朝。前后入朝两次。他所在的那个军很著名——十五军。父亲在战场上写生的时候,有位小通讯员始终陪着他,后来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父亲一直怀念他,保存着他送的一件纪念品——一小片缴获的美军降落伞布......”范春歌在博客上回忆他的父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这张巨幅油画就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正式收藏,悬挂于军博展厅。《英雄阵地上甘岭》——范迪宽前辈创作的一系列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最为知名的一幅,曾获得全国金奖。

虽有此殊荣,画只不语,谨记历史。

记录?讲述?抒发?——艺者创作各有其的,而无论如何,油画,必然是他们会选择的众多载体之一。

油画

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

走过了漫漫长路

距今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这么种用快干性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玩意儿——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一批外籍画师;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

郎世宁《高宗大阅兵图》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艺相撞,各有所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

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有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游历海外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

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是中国油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多往欧美和日本。

《长恨歌画意》李毅士

《仕女图》 林风眠

徐悲鸿 油画作品

潘玉良《月夜琴图》

【欧美: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颜文梁、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等】

【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等】

【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站住了脚,学院派古典主义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而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中国的留日学生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例如李叔同;而留欧学生如李毅士、徐悲鸿、颜文梁等人则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归国的留学生们大多以美术教学为职业,以此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例如:徐悲鸿,颜文梁。

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这些油画家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中国正规美术学校如雨后春笋,于20年代先后成立。这些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成为发展油画艺术的基地。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曾用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让这些学校的油画教学各具特色。

徐悲鸿

徐悲鸿于20年代初在巴黎美术学校学画,接受学院派绘画训练,他尊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严谨的油画造型技巧。

林风眠

1963年,林风眠在上海南昌路寓所画画

林风眠20年代在法国第戎、巴黎美术学校学画,他既受过学院派绘画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艺术影响,因此很重视感情和个性的表现,追求东西方艺术精神的融合和平衡。

刘海粟

刘海粟曾于20年代到日本、西欧考察美术教育,他所心仪的是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但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他对世界绘画潮流趋势敏锐感受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相当突出。

刘海粟 《斗鸡》

20~30年代,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社团。成立较早的东方画会、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虽然都以油画家为骨干,但活动内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庞熏琹等人创立的决澜社,倡导和介绍西方现代绘画;由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则宣扬超现实主义绘画。但这些画会的活动偏安上海一隅,活动时间又较短促,未能发展成有影响的艺术流派;同时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现代绘画方面,存在着矛盾——1929年初第1届全国美展期间,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现代画家评价的论争,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徐悲鸿贬斥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某些画家的绘画,称雷诺阿、塞尚、马蒂斯的作品为“无耻之作”;徐志摩则起而为之辩护,力争这些新派画家的艺术地位和作品的价值。从当时从事油画艺术的画家看,学习印象主义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学习古典油画的画家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画技巧的画家则更为罕见。

接着,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的中国正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油画家们颠沛流离。国难当头,他们用绘画作武器,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映战事,揭暴政。各持己见的画家在这里达到思想感情的一致,共感人民的悲欢离合;深入大后方和西北、西南边陲的中国油画家出现了新的感情色彩,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王式廓《台儿庄大血战》,唐一禾《胜利与和平》《“七七”的号角》,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负水女》吴作人,《哈萨克牧羊女》董希文。

与此同时,新派画(印象主义以后诸流派的绘画)在战乱的环境里停止发展。许多在战前从事新派画创作的油画家,在抗战中转而采用写实形式参加宣传活动。徐悲鸿曾撰文论及“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并因新派画之销声匿迹而大感“痛快”——在“新美术必须与人民结合”的观点的影响下,写实主义一统天下,革命历史画在此诞生。胡一川的《开镣》、王式廓的《参军》、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李宗津的《飞夺芦定桥》、艾中信的《过雪山》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现代派风格的绘画重新出现,1945年林风眠、倪贻德、关良、李仲生、郁风、赵无极、于衍庸等人在重庆举办的独立画会首次展览即其代表。但新派画的复苏仍是短暂的,他们的创作活动只维持到1949年为止。

20世纪50~70年代末是第三阶段。

1949年以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使中国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油画家们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的全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

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因而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

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

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到60年代初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人才、作品俱出,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汪洋恣肆。

同时,50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例如有:颜文梁、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柳青的《三千里江山》。

1964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发展。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方法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对生活、感情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随之而来。基本为领袖油画肖像,样板画像,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

主要代表作品【《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迎新娘》(鄂圭俊)】

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在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绩,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个性特色的关心。

罗中立《父亲》

《西藏组画》陈丹青

《父亲》和《西藏组画》的出现,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博采众长,敢于实践,矫正以往单调、贫乏的弊病,油画已为中国人所感、所用。

油画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有世界性的标准——技术,形式,精神,抽象,意象,风景......问题来了,中国油画别于他类的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呢?——从艺术的角度看,是——现实主义;现实的精神与写实的形式。

中国是油画的一方热土,而一种唤起现实生活记忆、期待赏心悦目的社会群体心理,是中国油画多年以写实为主流的内在动因;这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本质揭示的现实主义精神——绝不只是对于物象的具象表现,而是与现实结合,剖析他人、透视社会,传达入文精神;这蕴含了中国内在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于中国国情来说再合适不过。

《激动的青春》靳尚谊

关照人生与现实,参与社会变革和进步,这就是中国油画。

《冬日盛装》杨飞云

《绿境》于云飞

一百多年来,油画艺术跟随中国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促进或阻挠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都给予它以洗礼,生根、发芽、曲折成长——19世纪末到1937年,油画这个“外来者”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提供美感,推动变革与进步;1938年到1949年,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限制了油画艺术不能得到发展,但已走上了这条路的画家们,历经磨练,克服万难,于逆境之中野蛮生长;1949年到1965年,纵使被加以政治的烙印,艺者们仍戴着镣铐跳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油画家和他们的艺术饱受摧残;待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油画迎来它的新生,在更大的浪潮中驶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社会在进步,而艺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整个社会。人性得到不断尊重和解放,欧洲传统绘画营养结合以中国优秀传统、实际需要,中国油画在融合中一步步前进,正在逐步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