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相声怎么分为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别「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浅谈相声怎么分为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别「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喜欢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界有主流与非主流只说。其实主流与非主流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定性,谁主导谁就是主流。
相声起源于街头,最著名地方就是北京的天桥,老一辈相声艺术家侯宝林郭启儒等都是从天桥混出来的。后来相声艺术得到国家扶持,很多省市都成立了曲艺团,相声慢慢从茶馆搬进了剧场,甚至进了人民大会堂,上了春晚。曲艺团是事业单位,享受国家俸禄,成了相声演员梦寐以求的去处。
改革开放之后,相声沉寂了一些年。要说起因,应该是市场经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时候,铁饭碗被打破了。相声和唱歌一样,以前比较多的是创作与表演分开。在计划经济时代,创作者一个月创作一段,一年能出十几个作品就不错了。表演者都是体制内人员,国家养着,旱涝保收,一年如果能表演一两个炸响的相声,上了电视就算是著名演员了。改革开放后,最先是创作者没了饭碗,表演者也就成了无米之炊,自然就停摆。牛群离开冯巩去当县长,刘伟离开恩师马季去了国外等,都是受此影响。后来的郭德纲,因为进不了体制内,被逼着自立门户,走商演的道路。也是在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百姓口袋里有了几个钱,才慢慢会买票听相声。商演是以赚钱为目的,必须养活自己,作品要迎合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票房才上得去,因此“三俗”现象很难避免。郭德纲创业初期不易,小剧场里观众还没后台演员多的情况经常有,非常不入流,因此才有“非主流”的自嘲。在相声萎靡之际,有人竟然开辟商演新路,不在曲协领导之下,与曲艺团分庭抗礼,姜昆作为曲协主席,自然感受到挑战,更有危机感。于是出师讨伐,消除异己也就自然而然。出师必须有名,反“三俗”就成了最好的理由。封杀也好,批判也好,反正是势不两立。
经过郭德纲一众师徒十几年的努力,德云社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不少风波,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不仅站住了脚,也从“非主流”慢慢变成了主流。家人自己骂得别人骂不得,德云社并非不知道三俗的存在,就像岳云鹏在孙越的帮助下脱俗而出,出类拔萃一样,德云社虽然“三俗”的影子未绝,但随着其发展壮大,相信也会认识到,俗料并不是必须有的东西。让我们期待着相声的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