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岑参的诗「小学语文诗人介绍」

互联网 2023-04-10 12:26: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小学语文岑参的诗「小学语文诗人介绍」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人简介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早岁孤贫。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不成,以后曾奔走京洛,漫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天宝十年回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才回朝。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立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等。

写作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佳句解读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品析】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完成了这两句诗歌,写雪后的塞外美景,以春花比喻冬雪,比喻新颖,贴切动人。雪后明丽可爱的雪景让人想起春天千树万树的梨花,作者以神来之笔描写出了变幻的美景。岑参的边塞诗色彩绚丽、想象丰富,这一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品析】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这两句,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且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精讲诗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题材。他们描写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之情。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了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这两句诗突出了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然后,诗人把笔触转向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几句诗是实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气候的酷冷。大风雪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失去了控制,都护的铁衣冰凉得难以着身。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以上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就写送别了。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诗写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从轮台东门送友人,天山一带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