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玉虎的特征「春秋时期背景」

互联网 2023-06-02 22:18: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宋代玉虎的特征「春秋时期背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春秋“百家争鸣”的背景和玉器图案的设计思路,这一篇文章就想针对春秋时期的这些玉器特点做一个解读。

一、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解读

留给我们的印象中,春秋的玉器几乎都是繁缛的纹饰,细部茂密的工艺特征,还有几乎鸡骨白的皮壳特色。

这其中,关于玉质皮壳的原因我以前专门写过文章分析,有兴趣可以点击查阅,其他几个原因我认为也是跟“百家争鸣”的文化解放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地方诸侯的玉器制造者,每一家治玉的作坊其实都有暗中较劲的利益较量,所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我们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设计和加工方法的。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个真实反映,也是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一个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当时的西周已经无力对各诸侯“国”进行政治干预和纳贡的需求,各个地方诸侯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发展地方经济,恢复民生繁衍,促进国力增强等方面,加上“百家争鸣”的开放思想,各个地方的诸侯势力得到有效提升,也为后来的战国纷争埋下了伏笔。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谓的“分”与“合”都是特定历史时间的演变过程而已,也是弱肉强食的一个吞并过程,传说周武王摇旗反商,渡过黄河最终灭商纣的时期,共有800多个所谓的诸侯部落参与征伐,商灭周立,这些参与造反的部落也都获得了武王的承诺,世袭成为地方的诸侯小“国”,我们以前发掘的曾侯乙、黄国和上一篇文字介绍的吴国应该都属于此类,是否有真正的800个诸侯国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春秋史中的确有170个地方诸侯的国之称呼,只不过,那时的“国”也不过只是一个象征词语,大多数实际统治面积如同我们现在的县辖相当。

这些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依附的诸侯小国,富庶而单一,有各自的生产主体和农牧基本,互相之间相互调换和交流,这也对玉器的设计和纹饰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信息沟通,所以即使不属于一个“国”,但是基本的审美没有出现任何偏差,这个阶段的玉器制造就很容易找到共性。

二、春秋时期地方诸侯玉器的设计背景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春秋时期的几个墓葬遗址挖掘中,发现这个阶段出土的玉器中,虎的造型较多,也是继殷商、西周后最多的一个阶段;

至于在吴国所在区域,包括黄君孟的生活区域,是否真有虎的存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两千年前,生态环境还是有可能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时期用“虎”做玉器佩戴或装饰,是不是也有一种意味,就是以百兽之王的形态来表示威严和强势的地位?不得而知。

如同所示之虎形玉佩,是一种有孔可穿线供随身悬挂佩戴的装饰品,实物出自吴国王室窖藏,比较特殊。

这件玉器的形体大小、正反两面所琢的纹饰完全相同,造型写实而又生动,独具风采。

扁平体的外形轮席为伏虎欲扑状,虎头微昂,四目前视,腹下四足屈蹲,前爪待扑,后足欲跃,卷尾高翘。

头、脊、尾部与四肢等处略加雕琢,呈扉棱状。

正面以减地阴刻一面坡斜切手法琢制出气韵生动,富写实意味的夔纹作主体纹样。

填以细如毫发的阴刻丝束组成图案,纹饰精美,舒展流畅,富有层次感,具有春秋时期的琢玉风格。

反面光素,留有四道直线锯痕,说明是从同一块玉料上切割琢成的,是事前完全设计好造型和纹饰的图样,即根据器形和装饰面来确定图案布局和构图方式,在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圆雕玉虎之后,再从中间把它锯开,成为两虎首相对、能合为一体的一对猛虎形玉佩。

虽然立体感不太强,但反映了玉匠的整体构思和设计,颇有个性和创意。

形制规整精巧,经过反复、精细的整形修磨,充分代表和显示了吴国玉雕工艺的技术水平和崭新风格。

三、春秋玉器的基本特征和鉴赏要点

从造型和装饰艺术的角度来考察,突破前代传统,弧凸面朝下,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和创作,特点是玉佩的外轮廓线用剪影式的手法来勾勒,写实写意相互交映,达到形神统一, 反映了吴文化独特的二重性,显示出吴国鲜明的地域文化风貌。

两虎的造型生动,线条遒劲粗犷,雕工豪放,刀法犀利,刻画出猛虎的矫健和凶猛。

这种优美、神奇的艺术形象,充满着动态艺术的美感,把观者带到了神话一般的幻境之中。

四、春秋时期玉器的制作特点

春秋玉器是在西周晚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在器形品类方面,属于工具和礼器的玉器已经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有少量的琮形器还继续制作,但是这些琮形器大多属于硬度较低的石材,形体变小,显然不具有礼器的功能。

此阶段的主流品类是佩饰用玉,玉璧、玉珩、玉瑞、玉觿、龙形佩及虎形佩大量出现,依照“中轴平衡、左右对称的原则系绑成串,各件玉器的造形着重左右对称的形式,或是将系带孔安排在全器重心处,以维持全套串饰的平衡,是组玉佩由随意组合转变为固定形制的起点。

除此之外,玉质带钩与玉戈、剑饰玉等兵器重新兴起,以崭新的造型成为此时的新兴品类,并为后代的形制发展开启新的风潮。

在纹饰上,春秋时期以虺龙纹作为最主要的纹饰题材, 常以细密的形态构成抽象繁密的风格,但是在此一共同的时代风格中 ,虺龙纹仍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或器形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

如春秋早期的双线虺龙纹、中晚期的坡面宽线虺龙纹及晚期的浮雕虺龙纹,是依时间先后而出现的形式;秦国地区的单线虺龙纹是春秋中晚期陕西凤翔地区的特有风格;虺龙纹以侧面龙首为主体,有的加饰抽象的云谷相杂纹,有的连接两条扭丝纹的带状蛇身,它们顺著器形排列,产生对称、寄生及一纹两用的设计,画面活泼而有生气。

到了春秋晚期,浮雕虺龙纹逐渐解体,为后来出现的云谷相杂纹,也为战国时期出现的规律性纹样演变,揭开了发展的序幕。

而我们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玉虎型玉佩,从战国开始,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依据此玉虎造型,改用青铜和铭文标志,可以号令千军的“虎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