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造形艺术」

互联网 2023-06-05 12:26:2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造形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音乐中,我们很少提及“造型”概念。或者认为“造型”概念是局限在美术世界里的专有名词。但是如果我们将“造型”移步到音乐中,你会发现一个让你惊喜的世界,一个你可能未曾感受过的想象的世界。这不是凭感觉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用非常明确的工具去进行具体的雕刻。

造型——当然是美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一种静态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是将三维空间降维到二维空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就在于如何在平面上体现纵深的三维关系,使得二维空间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感受。

音乐中似乎刚好相反,试想一下,我们的乐谱,是停留在纸上的二维平面,丝毫没有任何视觉上的纵深体验。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恰恰是和美术相反——我们需要将停留在乐谱上的二维平面,上升到三维空间,使得它们在三维空间的听觉体验中成立。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的难度,可能高于从三维降维到二维的难度——三维降到二维,或许更多可以依靠古人就已经创造出来的各种技法来完成这个过程,不管你能不能画出让人感动的作品,起码利用几何关系,总能不那么困难的达到平面上的三维效果。但是,相比之下,维度的升高却不那么容易了(这里只针对演奏,不涉及作曲家)。

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难获得很多关于宇宙和物理世界的奇妙信息。比如:蚂蚁的世界,是二维空间。它们看不到人类,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在科学家的解释中,如果宇宙存在十一维度的话,人类其实是生活在宇宙文明的最底空间。而维度越高,文明和科技就越发达。从这个理论的角度,不难理解,维度的升级是一个极其久远的进化过程(前提是人类如果有可能普遍升级到更高维度空间的话)。

为什么会谈到“维度”问题,因为这跟今天的主题环环相扣。

将乐谱从“二维”平面上升到三维空间里,需要运用到的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中“升级进化”的过程。

J·S·Bach的音乐被认为是宇宙的声音,如果我们站在维度这个概念上来解释,似乎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音乐是高维度的折射——它体现在精密的数学逻辑和由声部构造出来的多维空间里(当看到将Bach的作品被分析的只剩骨架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沮丧。这里多说一句,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抛弃那些被肢解的体无完肤的版本,回归到净版,用你的心灵去触及Bach,不要受到任何外在的干扰,要知道,或许Bach并不希望后人蚍蜉撼树般的去传承他的艺术)。

保罗·克利

Paul Klee,(1879-1940)--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业余小提琴手,他的妻子是位钢琴家,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自他成熟的时候起,便连续不断地反复研究离本质更近的主题和形式。

真实——我们亲眼所见的东西,一般会被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比如一棵树、一片叶子、一条从西向东的河流、一幢非常宏伟的建筑、一个天主教堂等。这些在我们的世界中,都属于“亲眼所见”的真实。也是由于这种真实的美好,验证了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些真实记录下来,无论通过什么形式——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目的是,将我们感受到的用一种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描绘出它原本的样子,越是真实,越是能获得人们的共鸣,越共鸣,就越能被感动。这样一件经过几百年沉淀还能让人们感动的作品,它的价值自然是无法估值的。

造型艺术是具体的,这个具体主要是针对一般人的视觉体验和视觉经验,我们的判断也是直接的——像不像、好不好看,虽然这种审美的认知层面仅停留在最初级阶段,但起码这是每个人都具备和存在的最基本的一种判断能力。

如果你手指下的音乐作品,也能让观众从听觉上感受到这种“造型”的存在,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力。

遗憾的是,听觉艺术没有这么“具体”的审美通道,这可能也是因为音乐比较难听懂的原因。造型艺术作为再现艺术,它的审美标准可以和我们的真实世界进行比照,所以相对容易产生判断。

而音乐和建筑则都属于“非再现艺术”形式。我们能把房子画下来,参照物是建筑本身,但是建筑又是从何而来呢?“比例的和谐”成为了音乐与建筑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有意思的是,一些建筑师甚至将某部音乐作品的乐谱直接引用到建筑设计上,将音符在谱面的标记位置,直接引用到建筑群中。其实这个做法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便存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比例和谐,甚至一度成为了建筑师们所追求的目标。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18世纪提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19世纪又被德国理论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可见这个问题在德国这片哲学的土地上有着怎样的思考和传承。这两句本来用以阐明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精辟总结,因为“经典的普及化”而流行成了今天的抒情散文。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