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古琴「古琴有灵性」

互联网 2023-06-06 14:54: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流传至今的古琴「古琴有灵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琴作为儒家之“礼器”,被赋予了非常多的象征意味。

琴底平坦,琴面呈弧形凸起,象征天圆地方。整体形似凤身,也有说象人身。分头、颈、肩、腰、尾、足。琴身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365天;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象征六合,琴徽十三个,对应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1、为何古琴为四艺之首?

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古代文人音乐是其中的精髓。在文人音乐中又以琴为首,琴棋书画,“琴者,乐之统也”。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古琴,身长不过数尺,却胸襟博大,涵养天地,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音韵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还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正因为如此,古琴就被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传承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坚韧,传承成一种自强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古琴还体现了儒家的音乐思想,是君子的象征。“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

古琴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赋予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要义,自然也就被视为“四艺之首”“八音之首”。

2、易受文人追捧 难讨俗人欢心

在中国古代,琴和文人从来是分不开的。历代文人雅士,都以琴来调伏身心:“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圣人孔子是会弹琴的文人代表,他从鲁国宫廷乐师师襄那里学来琴艺后,终生“弦歌不辍”;

孔子抚琴

汉代司马相如也是个中佼佼者,一曲凤囚凰引得卓文君星夜亡奔,引出一段千古知名的桃色佳话;

而在阮籍醉酒悲啸和俞伯牙心灰破琴后,琴又被赋予了传情抒怀的功用,这就跟诗歌搭上了桥梁。

于是,不会弹琴的诗人陶渊明,也将一把不徽不弦的素琴悬在床头。每遇朋友来访,就算歌不成歌调不成调,他也要搭着弦音一吟一唱。

携琴赴会,别人问起时,他就回答:“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但识琴中,无劳弦上,专注于物外之趣。

《陶庵梦忆·丝社》中写到过一个“花奴”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羯鼓录》,说的是唐玄宗的事儿,花奴就是唐玄宗宠爱的侄子汝南王李琎。唐玄宗不是没有音乐细胞的皇帝,史书记载他胡琴琵琶与羌笛都能来那么一手,却始终对清淡中和的古琴不感冒。

有次他听琴听得不耐烦,还没结束就把琴师赶了出去,随即叫人“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读此不由得一笑,古琴在文人心里高雅了上千年,依然很难讨得如唐玄宗这类喜爱喧嚣的人的欢心,更有甚者还觉得它“秽气”。

尽管在文人的心里,永远是“琴之品最高,琴之德最优”,但它的确不适合拿来寻欢作乐。它只适合被供于斋中“从容秘玩”,这里头的乐趣,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们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

古琴音乐中体现的是高雅的胸襟、学识与修养,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因其特有的音色品质与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有名的古琴曲,如《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它们蕴含着怎样的文人风骨?怎样学习它们?

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琴会副会长杨青老师带大家赏古琴,解读千年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