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哲学家「哲学经典人物有哪些」

互联网 2023-06-19 20:27: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贵族哲学家「哲学经典人物有哪些」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我们学会像尊重财富一样尊重自由,我们便会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by 约翰·杜威

哲学的故事

[美] 威尔·杜兰特 著 蒋剑锋 张程程 译

这是一封来自哲学王国的邀请函,是大众通往哲学天地的入门读物。

《哲学的故事》从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哲学思想、地位评价四个方面,故事化地勾勒出16位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轨迹,俨然是一部哲学人物史。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哲学不再“晦涩艰深”。

关于什么是哲学,首先要明确一点:

“哲学不等于科学。科学是观察过程、建构方法;而哲学是批判和协调目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苏格拉底说,知识的最高层次是能够辨识善恶,是关于生活的智慧。而人类精神/灵魂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哲学指导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对当下生活的顶礼膜拜;掩卷回味,也多了份“处世淡然”。

值得一提的是,这16位哲学家,除康德外,其余均出身贵族或中产阶级家族。出身贵族的伏尔泰也明确说过,一个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进行哲学思考。

***

简单梳理下威尔·杜兰特笔下这16位哲学家的思想流变:

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发展谱系图

1.柏拉图(前427-前347)

继承了苏格拉底贵族式哲学思想,即国家必须由最智慧和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柏拉图毕生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和培养最优秀之人的统治能力,并劝服其实施统治。

在柏拉图看来,人民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不知道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执政者、最明智的发展道路,人民只会重复统治者乐于告诉他们的那点东西。

而政治哲学要考虑的就是,设法阻止没有能力和不诚实之人靠近公共权力,挑选和培养最优秀的统治者来服务公众利益。柏拉图认为,哲学家集智慧和政治领导于一身,只有哲学之王才能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

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在这个乌托邦里,正义作为伦理学最本质的问题,也是道德行为理论的核心,是一种和谐之力:欲望归于秩序形成智慧,人民归于秩序形成组织,“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不正义者终将被淘汰。

他在《理想国》中也阐述了培养最优秀之人的具体做法:

平等教育,重视思想和生理平衡发展,通过考试进行“大筛选”。

宗教和信仰是约束社会道德的权威力量,国家要强盛,必须笃信上帝。

而理想国式的简朴生活之所以从未实现,柏拉图将其归咎于人的贪婪和奢侈。

柏拉图(左)和学生亚里士多德(右)

2.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柏拉图的明星弟子,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王的导师。凭借帝王、贵族的支持,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历史上多个“第一”:

他大量购买、搜集图书(手稿),建立图书馆,确立了图书馆书籍分类总原则。

凭借庞大的人力资源,建立了史上第一家颇具规模的动物园。

总结汇编158部宪法,开展了第一次以公共财产支持大规模科学研究的案例。

……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指出了正确的思考方法/艺术。《工具论》建立了现代科学的术语体系,提出了著名的逻辑三段论学说。

他还将科学带给人类。其著作《物理学》是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等终极概念的抽象分析。由于缺乏科学设备,其天文学研究只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观察、总结。他推动生物学向前迈进一大步:观察到鸟和爬行动物结构上相似,猴子的形状居于四足动物和人之间等等,很多观察结论被其后的生物学家否认,而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他还创立了胚胎学,做过遗传学的新奇实验……

他几乎开创了美学、研究美和艺术的理论。其《诗学》指出,美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对自然的映射,而艺术创新源于造型冲动和感情表达的渴望,其重要职能是提供宣泄渠道,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他的政治哲学同样带有贵族气质。在他看来,教育应由国家掌管。最佳的政体形式是贵族制,即有见识、有能力的少数人统治国家。因为政治过于复杂,其决策过程不适合由数量的多寡来判断,“只会靠体力劳作的人天生就是奴隶”。

亚里士多德还设法通过伦理学对幸福及如何实现幸福给出清晰的阐述。幸福的本质在于内心,取决于周全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纯净的灵魂。中庸之道、物质财富、他人的友谊是实现幸福的秘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是形式/现实,是从质料/原材料中派生出来,却又自相矛盾地把上帝描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是神秘、纯粹、无所作为本身。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精妙绝伦、极富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后的每一代人都站在他的高度上继续寻求真理。其著作对欧洲哲学的影响如同圣经在神学中的地位——一份几乎无懈可击的文稿,其中包含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

当然,其著作数以百计,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3.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出生于英国伦敦,生长在英格兰最强大、最辉煌的伊丽莎白时期。18岁时,其父溘然长逝,培根无法忍受清贫生活,开始恳求亲信谋求官职。凭借雄辩的口才及挥霍铺张的权术,培根从汤顿区的议员一步步往上爬,57岁成为英格兰的大法官。

18岁的培根(Francis Bacon)

其著作有:

《论说文集》

培根政治生涯的消遣之作,却是其最优美的文学作品,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种种问题的精妙见解。

《论学问》:手工业者讨厌学问,头脑简单之人敬仰学问,智慧之人运用学问。

《论真理》:探索真理,即哄她开心或向它求爱;认识真理,即赞颂它;相信真理,即享受它;这些是人类天性中至高无上的善。

《论人的本性》:禁锢只会使本性变本加厉地反击。

《论养生》:年轻时本性的力量经得起多次放纵,但这些都是年老时要归还的债务。

《论善》:意大利有句俗语:他是个大好人,好得一无是处。

《论无神论》:无神论缘于学术清明,尤其是和平繁荣时代,因为动荡和挫折使人的心灵屈从于宗教。

《论恋爱》:伟大的精神和事业能杜绝爱这种脆弱的情感。

《论结婚与独身》:牧师适合单身生活,他若要达成大业,无论善恶,妻儿总是障碍。

《论友谊》:世上鲜有真正的友谊,尤其是在地位相等的人之间,但它常常被夸大。

《论谋反与骚乱》:避免革命的最好方法是均分财富——金钱如粪土,不散发出去就毫无益处。

《论习惯》:习惯是人生的主法官。

此外,还有《论父母与子女》、《论青年与老人》《论敏捷》、《论高位》、《论死亡》……

《学术的进展》

对科学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列举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科学无所不包,培根不愿放过与人类有关的一切现象。

他重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创造了社会心理学、生活成功学……最终,培根得出结论:科学本身还不够,必须有一种学科之外的力量和方法(哲学),对它们进行调配,指出一个目标。

在他看来,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就像政治家和政治的关系。

《新工具》

培根最伟大的作品,目的是对科学研究和逻辑思维进行一次彻底革命,以复兴哲学。

要想净化理智,先要摧毁偶像,有效的技巧是“三表法”,即在表格中列举现象,如果两个现象出现共同增减,那么这两种现象可能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新大西岛》

培根最后一部短著作,描绘了他心中的乌托邦,即一个民族在一群智慧之人的领导下,安居乐业、勤恳富足。

培根的著作影响了后世“那些推动世界发展的智者”。1662年全球最伟大的科学家联合会“皇家学会”为其建立,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百科全书》献给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思想的主旨和走向一直沿袭着培根的哲学传统。

凡是统治精神战胜屈从精神的地方都显示着培根的影响。

4.斯宾诺莎(1632-1677)

葡萄牙犹太人,因认为“上帝是实体的、物质的,天使是幻觉,灵魂可能是生命”遭到犹太教会的驱逐,并险些丧命。

斯宾诺莎像,下方是一句拉丁文讽刺语:万恶的犹太无神论者

生前发表的唯一著作是《笛卡尔哲学原理》和匿名发表的“禁书”《神学政治论》。

《神学政治论》

斯宾诺莎认为,《圣经》的语言有意充满比喻和寓意。先知和传教士通过唤起人们想象力来传播教义,他们不得不采用符合大众理解力和容易接受的方式。

《圣经》主要是为了整个民族而编写,其次才是整个人类。

《知性改进论》

斯宾诺莎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他为了哲学而放弃一切。只有知识能带来力量和自由,唯一的永恒快乐就是追逐知识和理解的愉悦。但如何知道所获得的就是知识呢?必须从才智的改进和进化中得出一种方法;必须区分知识的多种形式,只信任最好的那个。

《伦理学》

威尔·杜兰特说,这本书读完两遍,你将永远爱上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的意志和自然规律是同一的,只是表达的措辞不同。实体只有一个,内部看是精神/思想,外部看是物质/运动。意志/欲望是人的根本本质。所有的欲望都是激情,当它们产生完整的想法时……它们就是德行了。

幸福不是德行的回报,而是德行本身。

《政治论》

英年早逝的斯宾诺莎没有完成这部著作,但它是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

斯宾诺莎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功能是推动发展,而发展取决于获得自由的能力。国家对思想控制的越少,对公民和国家越有益。

在他看来,民主制是最合理的政体形式,但其缺点是有可能将一个平庸之人推向权利的宝座。民主制会演变成贵族制,而贵族制最终演变为君主专制。民主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出能力最佳之人,并使其他人心悦诚服。

在写民主论这一章时,斯宾诺莎离世了。

尽管没有创建任何学派,但其后的哲学家都浸透着他的思想。

5.伏尔泰(1694-1778)

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笔名伏尔泰。出生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能赋诗,安静好学,才智过人;一生体弱多病,但造就了不屈不挠的精神。23岁时,因写诗指责摄政王企图篡位,被投入巴士底狱11个月,期间写出悲剧《俄狄浦斯》,之后连演45场,打破巴黎记录。后因招惹权贵,被放逐到英国。

伏尔泰,法国雕塑家让·安东尼·乌冬1778年作品,现藏于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

伏尔泰吸收了英国的文学、科学和哲学,并将其转化为法国式智慧。《哲学通信》对比了英国的政治自由和学术独立与法国的专制和禁锢,成为吹响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1734年,《哲学通信》的出版震惊了整个巴黎议会。伏尔泰乘机同有夫之妇沙特勒侯爵夫人私奔,在侯爵夫人的西雷庄园隐居15年,进行学习研究的同时,写出一些哲理小说:《老实人》《小大》《天真汉》《现实世界》等。

1750年,56岁的伏尔泰受德国腓特烈王的邀请前往柏林,两年后因立场冲突逃离王室,随后在日内瓦郊区买下一所老房子“乐园”,年逾古稀之时,伏尔泰开始了最伟大的创作时期,写下了《论道德文集》:只有神学让位,历史才能回归本来面目。该书奠定了现代历史科学的基础。伏尔泰因而再遭驱逐。

1758年,64岁的伏尔泰在瑞士边境费尔涅找到栖身之处,不久,费尔涅成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遭受的迫害和虚幻的想法侵蚀了伏尔泰的生活信念,晚年的他成为悲观主义的倡导者,成为激烈的反教权主义者:上帝能够阻止邪恶但他不愿,或是无能。

法国宗教改革失败,伏尔泰加入“百科全书派”,开始编写《哲学辞典》。教会对民众的迫害激怒了伏尔泰,他用上百个笔名写出大量小册子,抨击《圣经》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些册子包括历史、对话、信件、教理问答、讽刺、诗歌、故事、寓言、评论、散文等,史无前例地,哲学以如此清晰和生动的方式被讲述着。

主张将迷信和宗教区别开的伏尔泰,既批判上帝,也坚决反对无神论。他认为,对一般人而言,有一个因果报应的上帝是必需的。

1778年,84岁的伏尔泰历尽艰辛回到巴黎,并在此逝世。

伏尔泰代表着思想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和理性时代。这位史上最伟大的智者,用智慧将愤怒变成戏谑,将火焰化身光明。

6.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康德出身贫寒,由于体质虚弱,不得不采取严格的养生措施。康德创建了形而上学新体系,期望将宗教从理性中拯救出来,将科学从怀疑论中拯救出来。

康德画像

《纯粹理性批判》

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其局限性。康德认为,认识不全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认识绝不只局限于经验领域。通过经验无法获得真正的普遍真理。

抛弃物质和经验后,我们能够用理性获得什么?

康德试图用这八百页的深奥术语解决形而上学的所有问题,同时把科学局限在已被认为只有表象的世界,超越这个世界,科学只能走向“二律背反”。他认为,信仰的对象——自由和不死灵魂——不能用理性证明,宗教不能用理论理性来证明。

在康德这里,科学和宗教都“得救”了。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我们需要道德命令作为宗教基础,道德命令必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命令。道德不教我们如何幸福,而是教我们如何无愧于幸福。理性让我们相信,在对象背后存在着公正的上帝,我们的道德也迫使我们相信这一点。

康德60岁发表《论联系全宇宙政治史观念的政治秩序的自然原则》,指出抗争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伴生物。一定范围内的生存竞争是文明社会的起源。66岁发表《判断力批判》,69岁发表《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两部著作大胆否定神学,指出宗教成了反动政府的工具,呼吁废弃宗教代之以道德信仰和希望。

康德最大的成就在于告诉世人,外部世界是作为感觉被我们认识的,心灵是积极的,它对经验进行选择和重建。整个19世纪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康德的猜想展开的。

7.黑格尔(1770-1831)

黑格尔是康德思想体系的直接继承者。

他的《逻辑学》就是关于理性概念(存在、质量、数量关系等由康德命名的范畴)的分析。这些范畴中,最具普遍性的是关系。在所有关系中,最普遍的是对立关系。

德国柏林,黑格尔和他的学生们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认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矛盾,只有“矛盾斗争”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马克思将此观点发展为阶级斗争理论,由黑格尔的自由必然性导出“社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将群众运动和生产力作为一切变革的根本原因。

8.叔本华(1788-1860)

19世纪上半叶正值“神圣同盟”时代,滑铁卢战役结束,法国大革命失败,因而涌现出一大批悲观主义人物,叔本华便是其中之一。

叔本华抨击黑格尔“不顾廉耻地把哲学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谋生手段”。他接受康德的立场,认为外部世界只有通过我们的感觉和表象才能被认识。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是围绕人类的斗争/痛苦分析了这个“作为意志的世界”。

27岁的叔本华,已开始构思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将意志分为“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

前者是一种追求生存的意志,是一种完满生命的意志。后者是通过牺牲自己、繁殖后代战胜死亡的意志,是一切有机体最强烈的本能。叔本华鄙视爱情,认为婚姻的目的是延续物种,而非愉悦个人。

作为意志的世界必定是痛苦的,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来源。

他认为,意志就是饥渴的欲求,无休无止,“一旦没有欲求和痛苦,无聊便随之而来,他将必然渴望娱乐消遣,将会面临更多痛苦”。因此,欲求是普通大众的痛苦之源,而无聊则是上流社会的痛苦之源。

叔本华迫使哲学从虚伪的乐观之辞转向人类的当务之急——痛苦的缓解。其著作《人生的智慧》对哲学(生活和幸福)、天才、艺术、宗教、死亡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对当下生活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9.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1862年,斯宾塞发表《综合哲学》第一卷《第一原理》,提出举世闻名的进化公式,阐释了星体、生命、人类的兴衰、进化与灭亡。

这本书使斯宾塞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哲学家。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生物学原理》(《综合哲学》第二卷和第三卷)指出,生命是为了适应外在关系而对内在关系的不断调整。生物的生长变化与能量消耗成反比,生长程度与繁殖率成反比。

《心理学原理》从遗传学角度讲述进化观点。它用普遍性假设(物种的变化日积月累,积累的变化又代代相传)解释心理学难题,不过,这也成了斯宾塞思维链上最薄弱的一环。

《伦理学原理》认为,种族后天习得的某些道德观念会在个人身上得以遗传。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使我们越来越靠近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一直是斯宾塞的兴趣所在,从第一本《社会静力学》到《社会学原理》,他雇佣三位秘书搜集资料,分类排列,列出所有重要民族的家族、宗教、职业、政治和工业制度,并自费出版,大大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然而,直言不讳的斯宾塞冒犯了所有阶级/团体,他在孤独中老去。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观点也越来越温和。

斯宾塞为哲学提供了全新的现实主义视角,对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刻总结。

10.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尼采出生于中产阶级神职家庭,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幼年由家中最圣洁的女人抚养,导致性格敏感脆弱。18岁时,对上帝丧失信心,开始寻找新的神祗。

25岁时,认识音乐巨匠理查德·瓦格纳,瓦格纳身上的男子气概(果断和勇气),吸引了敏感的尼采,成为其超人理念的一部分。(后因意见不合,两人绝交。瓦格纳去世之后,尼采说:我很爱他。)

28岁的尼采(Friedrich Nietzche)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杰作,是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却不被当时文人赏识。这部诗歌中,尼采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提出了超人学说和永恒轮回论。诗中大量经典语句被传颂至今:

不再有人懂得敬畏。

过去的上帝已经死去,新的上帝还未出现在襁褓中。

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

为了毁灭旧有道德,为超人道德铺平道路,尼采将零散感悟结集成两部书:《善恶的彼岸》和《道德谱系学》。他反复强调:道德是弱者用来限制强者的武器。

在尼采看来,理智和道德是被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武器。终极的伦理学是生物层面的,应该从生理学角度重估一切生命的价值。

关于民主和贵族,尼采认为,人类是个抽象概念,我们的目标不是整个人类,而是超人。

贵族是通往超人的必由之路。贵族制是最理想的政体。政治活动中,只有天生贵族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远目光和开阔思维,要防止商人进入统治阶级,因为他们和普通政客一样目光短浅、思想狭隘。

民主意味着放任自流,这种“热衷于清点人数的制度”必需尽早铲除。

尼采是矛盾的,一方面宣扬自我主义,一方面为了迎接超人,呼吁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疾病缠身、日益恶化的视力考验着他,孤独的他承受了太多痛苦,因而不得不创造出笑来,有了“酒神精神”。

尼采的思想强度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他成为天才,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

下面六位是影响巨大的现代主义哲学家。可以说,现代哲学史就是一部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斗争史。

11.亨利·柏格森(1859-1941)

柏格森创作了三部重要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1888)、《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性进化》(1907)。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Henri Bergson)

柏格森从年轻时的崇拜,到后期怀疑攻击斯宾塞的唯物主义机械论。他认为,斯宾塞在物质与生命、肉体与心灵、宿命与抉择三方面解释不足。

柏格森主张活力论,认为生命是种积极的力量,通过对欲望的执着,生命努力建构自己的器官。他强调世间万物不可捉摸的偶然性,强调人类心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在他之前,人们只是一台巨大机器的齿轮和车轮。

活力论是其对哲学最为宝贵的贡献。

12.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

克罗齐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保守的天主教家庭,17岁遭遇地震,成为孤儿。震后他收集了大量书籍,拥有一座藏书馆。

终其一生,克罗齐都是一名痴迷文学的学者。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处女作《历史唯物主义于马克思经济学》是多篇文章的集合,将功用主义思想与真善美等量齐观。但他反对从经济角度解读历史的绝对论,认为这是对工业社会的投降。

《精神哲学》三部曲是克罗齐的哲学体系,它既是自然主义,也是唯心主义;既是不可知论,又是非决定论;既是实用主义,又是理想主义;既有经济方面,也有审美方面。

13.伯特兰·罗素(1872-1970)

罗素出生于英国最负盛名的家族。一战前,他继承英国实证主义传统,其代表作《神秘主义与逻辑》无情批判神秘主义,强调逻辑(科学方法)的优点,并使数学充满神性。

他痴迷于数学的严谨与客观,认为数学王国才有永恒真理和绝对知识。他发现基督教中许多东西无法用数学解释,因而舍弃了基督教的一切(道德准则除外)。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使罗素走出数学公式的迷阵,他试图找出这场大屠杀的根源,认为一切财产都源于暴力和偷窃,国家罪大恶极之处在于保护掠夺获得的私有财产,被法律认可,并有武器和战争做后盾。

罗素认为,共产主义能够铲除私有财产之病源。

他还把神秘主义与情感融入自己的社会哲学,但在讨论形而上学和宗教问题时,他又坚决抵制神秘与情感。

他先后从英国到美国、俄国、印度和中国,其哲学思想随着经历而转变。老年时,他深谙一切源于肉身的苦难,开始以成熟温和的态度面对艰难的社会改革。

14.乔治·桑塔亚纳(1863-1952)

桑塔亚纳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贵族家庭,9岁时被带到美国,27岁获得哈佛大学学位并开始执教,直至50岁。执教期间发表代表作《理性的生活》(五卷本),声名大噪。

坚守怀疑主义的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卷一《常识中的理性》

桑塔亚纳从哲学角度谈论人类生活与历史事件和意义。理想的幻灭给人智慧。幻灭是智慧的开端,正如怀疑是哲学的开端。

桑塔亚纳认为,快乐是目的,而非智慧;哲学是手段。

卷二《社会中的理性》

桑塔亚纳试图设计出一种方法,让人无需超自然和恐惧的激励,便能广施美德。

家庭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它能延续人类命脉,是人类获得永恒的途径。

文化上,桑塔亚纳认为,世界上已有文化都是贵族统治的结果,贵族制带来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专制和保证。

制度上,民主制通过人民对一致性的迷恋而实施专制。由德高望重者担任政府官员的“荣誉政体”才是最佳社会形式。

卷三《宗教中的理性》

桑塔亚纳以怀疑精神表达了他对天主教的热爱。指出恐惧和想象力是神祗出现的根源。

他审视死亡和宇宙变迁,认为谁活在理想中,并在社会或艺术中表达这种理想,谁便拥有了双重永生。

卷四《艺术中的理性》

桑塔亚纳认为,作为理性生活的重要因素,艺术可以改变生活环境,增加知识、愉悦和安慰,促进理想的实现。

卷五《科学中的理性》

桑塔亚纳将旧有哲学应用于当下生活,采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探索当代生活的种种问题。他认为,科学包含着所有可靠的知识,生活的理性以科学为基础。

60岁时,桑塔亚纳发表最后一本巨著《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他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审视世界,认为只有当下的经验是确信无疑的:

“只有斯宾诺莎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家……我坦诚地用双臂拥抱自然,在不着边际的思考中,我把动物信仰当作每日遵循的准则。”

15.威廉·詹姆斯(1842-1910)

詹姆斯出生于纽约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斯威登堡派(瑞典神学家)神秘主义者,幼年的詹姆斯集智慧、幽默、神秘于一身。28岁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留校任教直到逝世。

一生发表多部哲学著作,代表作《信仰的意志》《宗教经验种种》《实用主义》《哲学诸问题》等。

23岁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照片拍摄于巴西

《实用主义》语言清晰明白,内容博采众长,根植于众多哲学思想(康德的实践理性,叔本华意志的升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功利主义,培根的经验归纳法等)。

威尔·杜兰特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态度,它考察的是事物的最终结果、效用和事实,而非事物本身、原则、范畴或假设的必要性。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美国哲学。

詹姆斯用实用主义方法解释上帝的存在和本质,必然走向多元宇宙论/有限上帝论——哪里有矛盾的趋势,哪里有互相对抗的力量,我们的实力和意志便能在哪里发挥作用、解决争端。

就像每一种宗教都有道理,詹姆斯希望人们以宽广胸襟面对每一种希望。

詹姆斯以美国特色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清理了阻碍哲学发展的障碍,将哲学的目光再次放在现实世界。他的“市侩哲学”散发着一股市场营销的气息。

16.约翰·杜威(1859-1952)

杜威出生于19世纪50年代末佛蒙特州伯灵顿(美国东部)一个谦逊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家乡完成学业后,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哲学。

1968年10月21日,美国发行的30美分邮票,以纪念哲学大师John Dewey

《民主与教育》是杜威最伟大的著作,书中,他汇聚多条哲学思路,致力于解决如何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他提倡现代教育应该增加科学/实践的比重,削减文学的比重,“被工业化包围的我们,应该从工作而非书本中学习知识”。

杜威全盘接受进化论,认为“发展”是人类最高美德,变化和发展没有限制,一切皆有可能,除非思想作怪。杜威提出,完美不是最终目标,不断完善、成熟,不断美好的过程才是人生目的。

不同于大多数哲学家,杜威认同民主制,尽管他深知民主制的缺点。他发现,涌现的各种组织、政党、公司、工会,可以调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

杜威认为,哲学应致力于用人类知识(科学实验方法)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工业化的当下,社会矛盾不断,生活变化无常,哲学必须“世俗化”(迎合工业化潮流),才能照亮人类生活而获得生存资本。

“当我们学会像尊重财富一样尊重自由,我们便会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