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奖励你 我的学生 「奖励学生的东西」

互联网 2023-06-25 13:02:5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拿什么奖励你 我的学生 「奖励学生的东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奖励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当的奖励能有效激励孩子向上

东莞时间网讯在现代教育中,奖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当的奖励,可以对孩子形成激励,使他们不断向上;不恰当的奖励,不仅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东莞市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研究出不少有效的奖励方法,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体验,也让教学和班级管理效率更高,成果更佳,学生、家长纷纷点赞。

“星”奖状树立孩子自信心

同在石龙中心小学,教五年级的黎丽燕老师选择了相对传统的奖励方法:发奖状。但与以前不同的是,黎老师发奖并不局限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为了鼓励孩子,她在自己班内设立了“劳动之星”“体育之星”等各种“星”奖项,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奖状。

之所以会想到使用“星”奖状,黎老师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当孩子升入高年级后,物质奖励对他们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奖状作为一种荣誉,既可以保存,又能够贴到墙上,还可以向亲朋好友展示,更有纪念价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以往发奖状的习惯,班上有资格拿奖的同学还是少数。而增加“星”奖状后,只要有某方面做得好,孩子就会得奖,机会的增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心态得到保持,可以有效防止“破罐子破摔”式的退步。

更重要的是,“星”奖状的颁发能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黎老师表示,有些孩子虽然学习上稍有落后,但在劳动、体育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是值得奖励的。当这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状后,父母的眼光依然会被吸引,由此发掘到孩子的闪光点,并了解老师并没有无视这些学生,让孩子和家长都树立起自信。

在采访中,戴老师和苏老师也都赞同鼓励对孩子自信心建立非常重要。在以往的奖励体系里,奖励主要是针对学习上的尖子生,对其他孩子的关注较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老师们从方法上做出改变,尽量让每一个努力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使激励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积分换物 学生都爱“TA”

石龙中心小学的戴姝燕老师从事小学教育已经十五年了。大部分时间里,她教的都是一至四年级的孩子。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情绪和心理承受能力还没完全培养起来,所以戴老师在教育中经常会选择鼓励的方式,增强孩子的信心,慢慢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与此相配合,戴老师在自己的班级上建立了“好”字奖励体系,以加分和换“好”字的形式,提高孩子完成学习、生活各项任务的积极性。

戴老师介绍,这个体系包括了个人和小组两个部分。戴老师把班上的孩子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根据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加分。每周结算一次分数,5分就能换一个“好”字,写在小组每个成员的书本上。如果孩子们个人表现优异,也可以换得“好”字。期末,戴老师会举行抽奖仪式,拥有10个“好”就能换取一次抽奖机会。奖品以零食和文具为主,价值虽然不高,但非常受孩子们欢迎。

采用了这个办法后,戴老师发现学生自觉性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作业情况,全班几乎都能按规定做完。在其他任务上,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总是抢着去完成。通过加分和“好”字,小组和个人还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孩子对团队精神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戴老师说:“和幼儿园不同,小学中的班风、学风对小朋友的带动作用特别明显,锻炼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曾在石龙三中工作的语文老师苏海平也采用了积分换物的激励法。他自己设计了一套“成长加分券”,每张券的面值是一分。当学生表现良好时,苏老师会奖励一定数量的加分券。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到他那里进行兑换。和小学低年级不同,苏老师的兑换物更加多样,有时是文具,有时是购书券,甚至还可以换成“和老师吃饭”的机会。在此刺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

加分券小而薄,其设计背后却考虑了诸多因素。苏老师说,成长加分券首先是一种可视化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们切实地“看”到奖励。其次,这种设计极富趣味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很高。另外,将加分券交到学生手中,其实也是对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去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加分券”等问题,锻炼他们的理“财”能力。

因材施奖、奖惩结合才有效

厚街中学的林钿老师表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她说,奖励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变通,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于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就不宜采用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积分换物法。这是因为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他们的需求更高级,再使用这样的方法就显得过于幼稚。

去年,林老师带了一个高三班。经过观察,她发现这群学生比较有个性,也比较有想法。于是,她抓住这个特点,把自由时间作为奖品。当学生,尤其是尖子生,表现良好时,林老师就会给他们放个电影,举办一些活动,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有趣味地度过高三。而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林老师主要从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关怀。她说,这些学生处在中间地段,潜力其实很大,只是兴趣和方法不对。所以当中层同学考到好成绩时,林老师就会多加肯定,给他们选座位的权利,提高中段生的存在感,增强自信。对于学业相对弱一些的孩子,林老师则会根据各人的特点提供适合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展现他们的特长,也实现他们被认可的需求。

林老师还提醒,奖励和惩罚是分不开的。作为对立统一的双方,奖惩既要结合,也要分明。她认为,虽然还是学生,但孩子们应该要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树立一定的是非观念。如果没有适度的惩罚来提醒和警示,实行约束,再细致的奖励方法也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