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新疆歌曲「新疆的音乐文化之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十二木卡姆新疆歌曲「新疆的音乐文化之光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信去过新疆的朋友对木卡姆这个词并不陌生,“能歌善舞”是很多人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印象,而木卡姆正是这些歌舞的精华。
什么是木卡姆木卡姆原本是阿拉伯语,意思是规范聚会。后来转译为大曲,是穆斯林各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包括有曲调、古典音乐等多重含义,是音乐、舞蹈和诗歌的一种精巧组合。目前在世界上木卡姆的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为完整。
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大通道,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荟萃之地。在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土地上,聚居着一个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他们在绿洲上繁衍生息,早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逐渐形成维吾尔木卡姆的雏形。
此后,木卡姆与维吾尔族同步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型套曲,它不仅包括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同时他还是维吾尔族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和民谣,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木卡姆逐渐成为维吾尔族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些常年行走于戈壁沙漠和绿洲之间,传唱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被维吾尔人尊称为“木卡姆其”,意思是精于弹唱木卡姆的琴师。意思是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音乐和歌声带到哪。
木卡姆发展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它承袭了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同时又荟萃了包括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以及居住在塔里木地区的刀郎人的地方音乐。因此木卡姆艺术既异彩纷呈,又有些庞杂无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强大的伊尔羌汗国在南疆伊尔羌河畔崛起,一位杰出的维吾尔族女性得以崭露头角。在她的推动下,维吾尔木卡姆的系统体系才确立完善,并且诞生了代表作“十二木卡姆”。
这座装饰着乐器和葡萄的陵墓,四壁上写满了后人的诗句。这里是伊尔羌汗国的王妃阿曼尼莎汗的陵墓。阿曼尼沙汗正是“十二木卡姆”的收集与整理者。
历史记载,阿曼尼莎汗出生于木卡姆艺人之家,自幼琴艺精湛,歌声优美。聪慧的她十几岁时就可以为木卡姆谱写诗歌。
聆听了少女阿曼尼莎汗演奏的木卡姆,伊尔羌国可汗阿布多热西提汗被她的诗歌与音乐才华所感染。阿布都热西提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并喜爱诗歌与音乐。聪慧的少女阿曼尼莎汗很快就俘获了阿布都热西提汗的心,成为了叶尔羌汗国的王妃。
在阿布都热西提汗的全力支持下,阿曼尼莎汗开始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创作完善木卡姆。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阿曼尼莎罕根据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民族调试特点,规范整理成12套木卡姆,这便是以后著名的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组成十二木卡姆由12套大曲组成,每一套大曲均分为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特色的独立乐曲。
十二木卡姆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是一部完整系统的音乐著作。可是在它诞生后的数百年间,由于一直是依靠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形式传承在岁月的流逝中极易耗散。因此,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抢救这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万桐书、刘炽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和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图尔迪阿訇。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又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
1960年十二木卡姆正式出版。上世纪80年代,为了进一步保护弘扬木卡姆艺术,新疆又相继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和木卡姆艺术团。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