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玉雕特点「明朝建立的背景」

互联网 2023-06-29 13:03:3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宋元时期玉雕特点「明朝建立的背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接上期)

前面的文章将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这篇文字我们挑一些有代表性的物品做一个详细的解读,因为我上一个系列专题的文字里面已经将明代各个时期的制造特点写的很详细了,这次我们就换一个角度,从器型的艺术特征来说明其鉴赏的主要环节。

一、明代仿古玉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仿古玉器并不是明代所创,实际上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因为宋代的文化氛围形状、纹饰变化较大,有些则纯系凭空想像。

明代文化的老气沉暮,导致了“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的复古心态膨胀,体现在玉器的琢制方面,仿古之风在宋代基础上更进一步,日趋风靡,不仅民间出现了大量仿制古玉,宫廷也滋生仿古之风。

明代的仿古玉器,形体厚重,碾琢粗犷,只注重器物的内涵,延续了元时粗犷大气的加工模式,以其“粗糙”的雕琢技艺,被后人称谓所谓的“粗大明”风格。

但是这其实也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认知,首先这种加工的工艺和方法,绝非是工艺不精的缘故,而是有意追求古拙简朴的一种艺术效果,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仿古,丰富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从玉器制作的发展过程来看,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

二、明代仿古仿古玉觚的鉴赏要点

明代的仿古玉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留了传统形制而不具有深刻内涵的玉璧、玉圭、玉琮等礼仪用器;还有一种是借鉴古代器物的造型和装饰纹样的仿古玉器具,最多也最常见的有觚、匜、杯、爵、卣、壶、尊、簋、鼎、炉等。

仿古玉觚始见于明代,是明代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制。

一般形体较大。四方觚为多,个别呈圆鼓腹状。

方觚截面都呈正方形。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下两节内中空,但不相通;上、中节与下节之间有隔。上部为细长颈,大撇口。

中部觚腹为立方体或四面向外略鼓凸,下部与上部对应,为高足,但稍短。

觚的四角和中部各有一排自上而下的凸榫,称为“出戟”(或曰“扉棱”)。

主体纹饰多为蕉叶纹、夔龙纹等,辅助纹饰多回纹、X纹等。

其原型为商周时代的青铜觚,造型敦厚庄严,淳朴凝重新颖,边棱角线刚劲有力,图案装饰,纹样简练,颇有古色古香的遗韵。

琢制技术主要有线刻、浅浮雕、出戟等,粗犷、有力。

加工时只注意大效果,而细部较粗糙,抛光只注重表层。

更主要的是掏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提高,技艺精湛,使得如此巨大的器物得以琢成。

三、明代玉器中文房用品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作为文房用具或玩赏之物的玉盒,也是从明代开始进入文人的书斋,玉盒上的山水图案,画风高远古澹,意境幽远枯淡,或还琢有行草诗句,洋溢着文人的气息,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雅、淡泊的品格。

加之娴熟的琢刻线条,流畅而飘逸,似乎与明代文人画中追求线条的韵律一脉相通,是明代文人绘画艺术在玉盒上的再现。

玉盒的整体风格,雄健而不失端庄,豪放而不失典雅。

四、明代玉文房用品的鉴赏要点

玉器皿是明代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类。

作为小型玉器皿的玉盒明代很多,或以贮存印泥,或作薰香用,或纯系玩赏之物。

不见白玉,以青玉、青白玉为主,玉质不佳,多含有杂质和绺裂。

玉盒的种类很多,按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桃式、荔枝式、银锭式等。

以正方形为主,兼有倭角长方形等,但没有长方形的。

方形玉盒多为扁方形,上下对开式。或盖面微隆呈孤凸,上宽下窄,四壁稍有弧度,底部有足;或平面直壁,上下等宽,底部稍凹。

明代这类文房器皿均不注重器物内部修饰,而强调器物雄浑厚重的造型效果。

圈足一般较宽,圈足内去地浅而不平整,呈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

子母口的子口与盒的内壁不在同一平面而微向内收,这是明代方形玉盒的典型特征,也体现了明代玉雕的整体风格。

盖面及四壁外侧多琢有变化多样的装饰图案,常用明代流行的山水、花鸟、蟠螭、松竹梅、寓意长寿的寿字等为主纹,配之山石、海水、卷草纹等为辅纹。

旋涡状的云纹,是明代常见云纹中的一种。

纹饰布局比较简练,以盖面为主题,从盖沿和四壁延伸或与之相应的纹饰。

纹饰雕琢主要用浅浮雕与阴线刻两种技法。

浮雕一般极浅,却十分出色,有层次、立体感。

阴刻线一般砣磨得较粗,突出表现在一条线条上有粗细不等和深浅不同的斜坡感,使画面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使整个玉盒有浑然一体之感。

五、明代陆子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

陆子刚是我以前文章中多次描述的一个玉器工艺大师,他所处嘉靖、万历朝代,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被世人尊之为“碾玉妙手”。

纵观子刚的玉雕作品,非同俗流,有追求古拙简朴的艺术特色,又融会了个性的巧妙构思。

子刚从中国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绘画艺术与琢玉技巧相互融合,设计独特,布局新颖。

有的线条锋棱,有的简练典雅,有的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陆子刚琢玉技法的不拘一格。

六、陆子刚的琢玉艺术鉴赏要点

子刚制玉,选材严格,多系羊脂,白或青白,温润细腻。

品类主要是仿古器皿、文房用品和玉簪。造型有杯、壶、樽、香炉、花插、水注、印盒、笔简、簪等。

著名的有合卺杯、执壶、竹简形杯、百乳蝉、水仙簪等。

造型规整,形态多样,古朴典雅,飘逸脱俗,巧夺天工,俊秀逼真。

创作、仿古无不精通,其作品之巧,非常人所能想像。

形制仿汉,取法于宋,滑熟可爱,颇具古意。

装饰纹样题材主要有山水人物、花草鱼虫、龙凤麟螭等,还有描述自然景物和吉祥如意的铭文诗句。

子刚碾玉,技术全面。高明之处在于因器施艺,艺随器现。

将立雕、镂雕、浮雕和阴线刻划等,融会贯通、灵巧运用于一体,均尽其妙。

尤其擅长平面减地技法,达到类似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款识形式极为复杂,款识处理多有变化,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有“子刚”、“子岡”、“子网”、“子刚制”和“陆子刚”等款识。

刻字有阴有阳,多用阳文;字体有隶有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楷书款,这也是很多仿品不注意的一个环节。

笔力遒劲而显粗壮,颇具章法。或款边无栏,或图章形款式。

刻款部位,既不醒目,也不躲藏,并无固定,常在器底或阴侧面,或与诗文、画面融为一体,犹若书画布局。

青白玉簪,妙在簪头,变化多端,玲珑剔透。

“岁寒三友”,婷婷风鸟,凌波仙子,花朵娇颤,形神兼备,最为常见。

纹饰细如游丝,有露涓云润之妙,戴在贵妇头上,的确能增添几分姿色。

“今所遗玉簪,价一支值五十六金。子刚死,技亦不传”。

这不仅是表明了当时子刚玉器的价值,也说明了人们对其琢玉技艺的推崇。

在我免费推广的文字专栏系列下方,还有专门的鉴定方法介绍课程,如果您觉得我的文字对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学习玉器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课程,不仅有各种鉴定识别的方法,还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实现以藏养藏的梦想,50堂课程,只需要转发订阅成功,还可以分享50%的培训费用,看看其他学员的好评和课程的目录,还不赶快动动手指,跟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