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的鼻祖「观赏石的特点」

互联网 2023-03-16 13:40: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赏石的鼻祖「观赏石的特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国反映夏禹时代、成书于西周中期的古籍《尚书 禹贡》中有“怪石”之称谓,是当时诸侯进贡君主欣赏的石头的书面词汇。

其后又有了“供石”之称谓,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广泛称用。古文字学者康股先生认为:供与贡通假,“供”字较形象地反映了由君主到士人岁朝清供的赏石实践。而最为直接、普及的称谓是“石头”。

从文献上看,在物质的单字后面加上“头”字,如“木头”、“把头”等等记述,约产生于宋代。因此类推,“石头”的称谓也可能产生于宋代前后。但“石头”不限于观赏石,是对石的一种泛称。

一、“奇石”称谓的传承性

在明代,更多是用始于魏晋南北朝的“奇石”之称谓。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明代文人“尚奇”意识的集中体现。以“奇”为赏石要素,是对石头的主观评判。

鲁迅先生认为,明代文人“尚奇”之风炽热,缘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部分知识分子求异心切,这在一部分文人居住的园林和文房的赏石中有了表达的对象,即摆、置“奇石”。

明人观其形,视其态,题诗作画,刊辞记铭,给予了赏石更深层的社会涵义,一部分文化人视其为生命体、为知己,并与之思想共鸣,产生了感情层面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有了林有麟《素园石谱》的问世。

特别是明代奇人、大旅行家徐霞客以“行万里路”之壮举写就一部《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记述各地风俗、山川地理、赏石体验的“旷世奇书”。

“奇石”称谓,至今仍被人延用。其产生、发展和传承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的。

对于造型石中的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等石种,它们奇形怪状、玲珑剔透,用“奇”字尽显其态;对于图纹石中的黄州石、六合石兰州石等石种,“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苏轼语)的色与纹不可思议的惊奇感受,也是一个“奇”字了得。

如果说,汉唐之前是神石为主的灵石崇拜,那么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文人的“奇石”概括,也是当时文化人的人格写照和精神表达,可谓一字之妙,显尽风流。

中国赏石文化流传到海外,各国结合本国的文化,形成了其自己的称谓,在韩国称之为“寿石”,在日本称之为“水石”,在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雅石”,异曲同宗是以尚“奇”为主要标准,就其类型来说,主要是指造型石类和图纹石类。

近百年来,西方的赏石、藏石之风兴起,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收藏欣赏以矿物晶体、化石等为主的石种。

二、“观赏石”称谓的当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日渐频繁,观赏石称谓的出现也就应运而生,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石玩艺术研讨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随着我国赏石之风的兴盛,赏石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应该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赏石名称。

会上大家提出了在赏石界已广为流传的十几种名称供讨论,经过筛选,最后选定了观赏石、欣赏石、奇石、石玩四个名称。其中又以观赏石、奇石两个名称拥趸者最多。后来经过向有关美学、文学、艺术大师和地质专家征求意见,一致认为“观赏石”一词最为妥切。

当年,又举办了“中国观赏石展”。1990年7月,原地矿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了“中国首届观赏石观摩与研讨会”,会上统一使用了“观赏石”称谓。

观赏石集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珍奇的美学特性于一身,囊括了造型石、图纹石、色质石、矿物晶体、化石、陨石、特种石等各类石种,被东西方赏石家共同接受和认同。

因此,我们认为“观赏石”一词更具有时代特征既有东方重视宏观、崇尚精神、善于综合的思维特性,又兼容了西方重视微观崇尚物质、善于分析的思维方式,更能体现出我们今天倡导大众文化的品格。

“观”在文献中还有几层词意:“细看”、“景象”、“鉴戒”之意,“赏”有“称扬”、“赏玩”、“赏鉴”之意,观赏二字组合有一个赏石审美由“观”到“赏”的递进深入的表达,这符合我们在审美实践中的“观察”、“崇尚”、“欣赏”、“辨析”之意。

所以,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体现时代特征上看,亦或是从审美实践上看,“观赏石”一词更为贴切,更为丰厚。

观赏石(狭义)的定义,是大自然形成且可以采集的,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它蕴涵了自然奥秘和人文积淀,并以天然的美观性、奇特性和稀有性为其特点。

广义的观赏石还可以涵盖在大自然不可采集的景观类观赏石,如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奇峰异石,景观地貌:从产业链上,广义的观赏石还延伸到一些工艺石,如砚台石,印章石等等。

来源网络 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在此致敬

仅限交流学习、如涉版权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