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艺术电影的困境和突围作文「电影艺术的理解」

互联网 2023-07-18 10:35: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再谈艺术电影的困境和突围作文「电影艺术的理解」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策展人 沙丹

近日,青年导演仇晟的处女作《郊区的鸟》悄然上映。《郊区的鸟》曾获2018年FIRST青年电影节的最佳剧情片奖,也曾在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电影原本定于2019年暑期档上映,因为不愿正面遭遇《哪吒之魔童降世》《速度与激情》等强片,而选择临时撤档,之后又受疫情影响,一再拖延。时隔三年,《郊区的鸟》终于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

关于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郊区的鸟》并不是一个孤例,很多艺术电影都面临类似的境况。甚至跳出中国,放眼全世界,都是同此凉热、概莫能外。这样具有一定品质的艺术电影,固然无法和《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等主流商业片一争长短,但能否在市场上取得应有的份额,找到适合的观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呢?可以看到,站在中国电影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艺术电影还是迎来了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突围。

首先,艺术电影在孕育、孵化之初,应规划一条清晰稳健的路径。这其中,电影节起到了支持和助推作用,但参加电影节获得亮相、关注的同时,也要选准上映时机,让电影适时出现在观众面前。退一步讲,如果各方面条件不成熟,无法及时上映,建议再多参加几个电影节,在此过程中,仍要抓紧时机进行宣传,利用电影节的加持,不断提升作品的关注度。

第二,小体量电影,仍需要寻找专业的营销策划团队。将创意性的营销带入艺术电影,可能引发更多的关注。比如当年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的发布会上,带领主创大秀舞技,曾引发很多关注。艺术电影属于小众文化,但要尝试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就必须进行“破圈儿”的探索。比如方励为电影《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这一事件虽是一时的激愤之举,但也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引起媒体热议,但之后很多导演也“依样画葫芦”地求排片,就未必有效果。创意和时机很重要,尤其是在5G时代,利用互联网“花小钱出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第三,寻找电影的回收渠道,合理把控风险。艺术电影的回收渠道不只有电影院,还有电视台、流媒体、海外版权销售、飞机高铁授权放映以及DVD衍生品等,比如贾樟柯的电影,靠海外销售收回了大部分成本,如此也就减小了电影上映的压力。

第四,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给艺术电影更多的扶植。目前,上海、浙江、海南等地都已有相关措施出台,对获奖影片进行奖励。另外,建议通过官方影展和奖项加大对创新艺术电影的支持,比如华表奖对获奖者就有奖金的支持。电影节(展)中的创投会,也会给予一些艺术电影项目以资金扶植,这些都会有效减轻艺术电影在资本上的压力。

最后,进一步探讨艺术电影分线发行的可能性。在刚闭幕的2021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中,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提出,“鼓励电影分线发行、分众发行,促进人民院线、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等特色院线发展”。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艺术电影是选择全国全线发行,还是专线发行,最终效果没有太大差别。以万玛才旦执导的影片《气球》举例,全国发行最终获得六百多万票房,而他的前作《撞死一只羊》选择全国艺联发行,票房最终破千万;讲述学者叶嘉莹生平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选择全国艺联发行,通过很好的营销,也获得将近八百万票房。另外,一些地方特色浓厚的艺术影片,可以采取区域内的重点发行,通过多城点映、百城联映等灵活创意的方式放映,而不必在全国全线铺开,这样不仅节省DCP做盘成本、营销成本,也能做到目标更精准的投放。

当然,我们还要呼吁电影界的各位有识之士,通过各种媒体的途径,更多地为艺术电影发出声音,引导观众走进电影院,欣赏艺术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两方面的促进:首先要拍出好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努力走出国门;其次要培养具有优秀鉴赏力的观众。导演蔡明亮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某次交流活动中曾对我说:“培养优秀的电影观众,比培养优秀的导演更加重要。有了优秀的观众,才会有优秀的电影。”优秀的观众是经过长期电影鉴赏的熏陶培养出来的,正因如此,希望各类电影节展、艺术机构等,为艺术电影的健康生存提供丰厚的沃土。让国产艺术电影的高光时刻,不要只局限在电影节的红毯上,而可以延续更长时间。(沙丹)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