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的民俗「临县曲峪风俗」

互联网 2023-07-15 22:18: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临县的民俗「临县曲峪风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临县人文资源厚重,文明历史悠久,是滋养民俗生发、成长、发展的母体。农耕文化为根,黄河文化为体,乡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等交相编织,建构了临县民俗文化,体现在生活、生产、礼仪、节日、方言、民谣、信仰、娱乐等方面,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方水土,一方民众,一方风俗,一方生活。

本文从厚重历史篇、百姓生活篇、农耕文化篇、商业文化篇、万家灯火篇、民间风俗篇、手工技艺篇、红色文化篇、书法艺术篇、黄河奇石篇的角度走进临县民俗史,是在阅读过往,也是在解读未来。

厚重历史篇

临县厚土,厚在民俗。始于祈禳,由传统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产生的临县伞头秧歌跻身国家非遗;源于道教说唱音乐,由古代道歌发展衍变而成的临县道情,其唱词、句式、唱腔古朴而典雅;孕育于民俗的民间文艺中的大唢呐吹奏乐、三弦书等在三晋大地大放异彩。细细品味方言土语的强调字句,其中的文化信息无不传递着久远的符号和风俗的传承。

百姓生活篇

临县土壤贫瘠人口众多,形成了实用、节俭、朴素的生活特征。临县人居所以窑洞为主,居住多选择家族聚居组合形式;食物以自产自食为主,讲究吃得简单耐饱而节约;衣物注重耐穿耐用花费少,以干净整洁为审美标准;行则以徒步为主,只有特殊情况下才骑驴、骑马或坐轿,如娶媳妇、请先生、请重要亲戚等。

农耕文化篇

农耕文化孕育了临县民俗,它是民俗生的来源、活的勃发、绵延的肌体,是不可分割的水乳交融。

生活离不开生产,生产离不开农具。传统农具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物。犁、耧、锄、耙、镢头等系列农具成龙配套,伴随着临县人从远古一路走来。这中间,有技艺的传承,有生产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愉悦。

商业文化篇

诚信、重义、薄利、勤快、慈善,这一类词语是临县商业文化的特征,其实是临县民俗文化的特征。“物阜民熙小都会”的黄河碛口古镇,是民族商业史上的华彩一页,水旱码头的商业辉煌引人陶醉。古集镇、古庙会,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商业行为,点点滴滴都是临县人生活的足迹。

万家灯火篇

沧海桑田,悠悠岁月,相伴人间万家灯火。从燧石激火、钻木取火,再到点亮第一盏灯,火和灯在文明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在一个区域,灯火的演变照亮漫漫的发展途程。

灯具上的油渍,灯盘上磨损,还有灯树上的暗光,都是岁月的印迹,还有那或精美或简约、或粗糙或精致的样式,让人想起匠人的工艺。最让人神往的还是追述那万家灯火下的故事,一盏灯就是一段不老的歌谣,过去未来共斟酌。

民间风俗篇

相沿成习,约定俗成,民间风俗,定格生活。

岁时仪礼、人生仪礼二者相互交织,完成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程序中的角色转换,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图景。四时八节,婚姻嫁娶,生老病死,人人都在其中。每个节点上,用品用具都有明确的讲究,该用什么就得用什么,什么不能出现就得自然避开。

手工技艺篇

手工技艺是劳作中的瑰丽华章,其中包含了劳动的智慧、人情的融入、个性的张扬。临县历史悠久、地广人众,手工艺随之体现为技艺久远、种类繁复、数量庞大,专业村代代相沿技艺不断,专业户家风家传自成一格。手工百业似百花齐放呈现在临县大地上,既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的需要。

红色文化篇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临县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时段特征的红色革命民俗。

革命战争时期,临县民众毁家纾难支持抗战、倾其所有赢得解放,有明显革命历史标识的实物,物化记录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追求。

文化艺术篇

俗而习之,文而化之。临县文艺是临县人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是地方风俗的集大成者。在岁月的行进中,伞头秧歌、道情、大唢呐、三弦书等文艺门类融入百姓生活,以至成为地域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临县还是闻名三晋内外的“中国伞头秧歌艺术之乡”。

黄河奇石篇

水土之幸,黄河哺育;钟灵毓秀,奇石异彩。

黄河把岁月流淌在河床中,把灵性镌刻在石头上,一块黄河石就是一段黄河之歌,一组黄河石就是一台撼人心魄的黄河大合唱。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只要用心听就能听得到。

黄河赐予临县人黄河般的胸怀和体魄。在黄河边拣拾起的一块块石头,似山川,似流云,似文字,似人情,各具情态,各显风采;有黄河情,更有临县风。

雒晓利

来源: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