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学习指南(连载二):隶书的笔法——其他笔画的笔法」

互联网 2023-07-18 11:12: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隶书基本笔画讲解「隶书学习指南(连载二):隶书的笔法——其他笔画的笔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其他笔画的笔法

(1)隶书点的多种笔法

隶书点是多种多样的,有中心点、曾头点、二点、三点、四点,所在位置也各不同。其形态更是丰富多变。这种丰富的变化,是由于用笔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现就《张迁碑》的各种点的写法分析介绍如下。 ①中心点。楷书的中心点是根据字的自然结体来确定它的位置和写法及形态的。如纵势的自然结体的字,上面中心点往往与横画相联或压在横画上;如果字的自然结体处于横势的话,或横画多的字,中心点往往变成横短画或斜点。这样可用点来打破多横画的呆板,以增加动感和变化。至于点的形态则要与整字的笔画形态相适应,以增加其变化。由于中心点位置重要,往往在全字的笔画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隶书往往根据章法需要,横势的字中心点压入横画,纵势的字中心点反而高悬横画上面。我们试以《张迁碑》中的“自”、“高”、“帝”、“宣”、“文”、“六”、“京”、“宿”、 “龙”等字用笔的方法做一点分析。(见图6)

“自”、“高”都是纵势多横画的字。但“自”字因隶书写成扁方形,而碑文中“自”字之上是“出”字,下是“有”字,均为纵势字,故“自”字中心点虽压横画,但起笔高,可见纵势自然结体的字的中心点处理还应根据章法上下字的需要处理的,既要根据字本身的自然结体需要,又要根据上下字的态势来写。(见图7)

“高”字因是纵势的自然结体,故上面中心点既压横画,起笔也低。(见图8)

“帝”字自然结体本也是纵势的字,但根据章法,其上为“高”,下为“龙”,故将“帝”字写得收缩扁小,但又不能都写成细笔画,故波磔笔加重而延长,与上下字取得协调,由于这一重笔,故上面点处理成细横画,正处在波磔笔的中间波曲处,就显示出非常协调,上下又呼应,突出了主笔画。(见图 “宣”字自然结体本是横势的字,但是上为“周”字,下是“王”字,故此处“宣”字写成纵势,“宣”字中心点压在横画上,三个字十五条横线和十一条竖线当中,中心点就显得非常突出。(见图9)

“文”字中心点也写得很有趣味,全字一横之下一个交叉,所以中心点写得特别大,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的横线上,也像地平线上升起一轮红日。再从章法上看,“文”字上边是“留”字,下边是 “景”字,都是多笔画的字,“文”字中心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使“文”字起到中心稳定作用。(见图10) “六”字是横势的字,都是方笔,中心点写在下两点上面的中心,成三角形的锐角,此字横画波势少而画长,上下三点收缩甚紧,形成对比,而且写得非常小,因为上字“”字是多笔画的字,下面“戎”字加曲画(疑是石花)也成多笔画字,“六”字写成形体很小,起到章法上的变化。其用笔逆锋左上,右蹲,转笔向下,回收。(见图11)

“京”字写得很挺拔,笔画利索,纵势的字,主要靠波磔的横画长,变成扁方形,故中心点不竖写,与波磔笔势同方向,逆笔向左往上右蹲笔,转笔往右下,再回锋往左,转笔斜左上收笔。中心点高悬横画的波曲处,地位显著,犹如悬空的一颗星星,上面“治”字和下面的“氏”字用笔是圆笔,而“京”字基本上是方笔,这种用笔的不同处理,是作者匠心经营的结果。(见图12)

“宿”字是横势,上下笔画收缩很紧,宝盖横度甚夸张,这是章法上的需要,因为它的上字“种”、下字“野”,都是多笔画的字,故其中心点位置压的很低,镶嵌在横画当中,逆锋向上,右斜蹲,转笔往下收笔。其形状方中有圆。(见图13)

“龙”字笔画多,字体大,这里字形写的大是章法上需要。“龙”字上面是“帝”字,字体小,下字 “兴”字,字体也较小,“龙”字必须体大。而中心点又在左旁“立”字上,为了协调起见,中心点写成短横画,线条方中有圆。(见图14)

根据以上《张迁碑》中多字的中心点的分析,隶书中心点的写法并不完全根据字的自然结构体势来写的,更多是根据章法中的位置变化需要来处理的,而且形态多种多样,极尽变化,形象也很丰富,方笔圆笔,方中有圆,逆入平出,逆入下蹲,转笔回锋,顿笔上挑,顺锋挑出,提按互换,中锋为主,中偏并用等等各种笔法,这些都是写隶书所要掌握的。中心点的形态丰富,说明用笔也很复杂。 ②曾头点的写法所谓“曾头点”是借用“曾”字头顶两点而言。“曾”头两点形态也很多,如左挑右撇,左轻右重,左右并往中斜撇,如果中间有竖画的,则左右两点往外用撇捺笔,或左挑右捺,等等。如《张迁碑》的 “幕”、“俗”、“尚”、“送”、“前”、“兰”、“棠”、“对”、“聪”、“落”、“崇”、“荡”等字(见图15)。我们就以上字的曾头点的技法作些具体的分析。

“幕”字处理笔画是两头收紧,中间放,曾头两点与下面两撇相呼应,上下、左右四画的长短、粗细和笔势相变化相协调。正因为如此,故左点加重,笔势往下,与下部分右短撇相呼应,右点短嵌入横画与左下短撇画相呼应,加上上下两横画构成基本构架。左点笔法是逆锋向右向左蹲,转笔往右下斜撇;右点短,逆笔向左上,后往右下蹲笔,转笔往左下撇。“幕”字的曾头点这种写法是根据字的处理构架的需要。而“幕”字构架即是其自然结体和章法的需要,“幕”字上“帷”字是多笔画的横势,下是古体的“之”字,也是横势,故“幕”字是纵势,既是纵势又不宜过长,故中间部分放,上下两头收紧,才能使上下有变化,又能协调。(见图16)

“俗”字的结构是横势的处理方法,此字本来自然结体是横势,而处在“风”和“开”两个纵势字之间,所以一切笔画都是处理成扁方形。将上下两笔不同长短的撇笔和捺笔变成两点和两个短画,其势向四个角放射,一般曾头点,其势向里,由于“俗”字的特殊性,其势向外。左点用笔,逆笔向左上向右上蹲笔,转笔向右下,后再转笔往左下,回锋向左上收笔。右点写法是逆笔向左上,回向右下蹲笔,转笔往右上撇出,提笔收锋,似一张脸谱的双眼。三个字的章法,由“密疏密、重轻重”组成节律感。这种结构、点画的安排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是需要细致研究的。(见图17)

“尚”字不是一般的曾字头,中间有一短竖,如同一“小”字,根据隶书扁方结体出发,将两点抬高,笔势飘逸,方圆结合。其形似双眼,其左点用笔是逆笔向左上,斜向左下蹲笔,转笔往右下,再转笔往右上撇,回锋收笔。右点笔法,逆笔往左上,往右下斜蹲,稍停后,转笔继续往右下,再转笔往右上撇,平回左收笔。注意用笔方中带圆,写得扩展。这么写也是章法的需要,“尚”字上是“别”字,下边是“书”字,结体较大,笔画多而平直,故“尚”字下收上放,以示变化,且疏密相间。(见图18)

“送”字,这里把撇笔写出头,变成异体字,根据章法需要写成扁的纵势,故把头上两点远离横画。其用笔,左点逆笔往左,往右上回笔,再转笔往右斜下,又转笔往左下,往左上收笔出锋。右点,逆笔往左上,回笔下蹲后再转笔斜向右,到中间再向右,收锋向右上撇出,回锋向左收笔,注意转笔时方中带圆,具有飘洒之势,与下三个横画、二个横画下的撇捺笔收紧相呼应。(见图19)

“前”字曾头点,是一般隶书的曾头点的写法,是适应扁横势的隶体需要,其处理办法是将“前” 字上两点和横画收紧,下部分稍放,故左点压缩在横画上面,右点稍提上,但注意到和左点相协调。其笔法,左点逆笔左去,回锋往右上蹲,转笔往右下,再往右下斜撇,往左边收笔。右点,逆笔往左上,回锋往右上蹲,转笔斜向右下顿笔,转笔左下撇,回锋向左上收笔。(见图15“前”字)

“兰”字各个笔画都写得很舒展,风韵潇洒,它的上字“本”,下字“生”都是少笔画的字,故在章法上是个重点的字,处在重要的地位。其笔法是,左点带有倒竖的三角形点,运笔时,逆锋往左上,回锋往右蹲,转笔向下提笔,至横画收锋,回锋转折都成棱角。右点,起笔逆锋向左上,回锋右蹲出锋,转笔往右下顿笔,逐步提笔往下行至横线收笔,其形犹如一个有帽的钉子。(见图20)

“棠”字也是横扁的纵势字,其上“沛”,其下“树”均是横势的字。“棠”字上收下放,曾字两点横放纵收,与下部分“木”字下两点形成背势,下两点是方笔成左右三角形,上两点却是方中带圆笔,下左右两点收,上两点放,形成对比。曾头点的左点用笔,逆笔往左上后下蹲,转笔往右下顿,转笔往上挑,回锋收笔。右点向左逆上,回锋下蹲,转笔往右下,转笔往上撇,往左回锋收笔。左点离中间短竖画近,右点则远,这与下两点右点离竖画近而左点则远,恰恰形成呼应。(见图21)

“对”字头上省一竖画,两点顺右势,形成扁方形,左边笔画多,右边笔画少,故左放右收,形成变化,结体写得端正而不呆板,舒展而又规整。它的上面是纵势多笔画的“事”字,下边是“於”字,再下面又是多笔画的纵势的“是”字,故“对”字写得较规整。其左点笔法逆笔往左上,圆转下蹲,再转笔往右撇,回锋收笔。右点逆笔往左,转角下蹲,再转笔往右撇,回锋往左收笔。(见图22)

“聪”字,写成方正形,利用七个点使全字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围绕横画下的三角形,左右各三点,形成一围圈。每一点似乎都向右上角转动,大小参差,而曾头点正处在上部的左右位置上,态势都向右角,其左点用笔,笔尖逆锋向左上,转笔向右下,再转笔向右上挑出回锋。右点用笔,锋尖向左上,回锋下蹲转笔向右上撇出,回锋收笔。(见图23)

“落”字在上下字之间,笔画间架是收紧的,以方笔为主,上字“虚”,下字“存”,以圆笔或方圆笔为主,形成结体和用笔的变化,故“落”字的曾头点是方笔,处在显著位置,其用笔,左点逆笔向左上逆入,后往右角顿笔,转笔斜向右下。右点逆向左上,右顿笔向左斜撇,注意棱角到位。(见图24) “荡”字处在三个纵势横扁字当中,斜撇笔多,故强调曾字头两点,用笔重而强劲,在全字当中地位显著。其用笔,左点逆笔往左上,向上回锋,再转笔下按,向右下撇。回锋收笔。右点用笔逆向左上,回锋向右下,转笔先按后提,往下撇收笔。但是要注意转角方折到位。(见图25)

③下二点的写法下二点是全字下部分出现左右两点,我们选《张迁碑》中的“京”、“六”、“知”、“烦”、“狄”、“兴”、 “於”、“汉”、“陈”、“黄”、“是”、“小”、“平”、“陕”、 “奋”、“示”、“不”等字为例,可以看出不同位置的左右两点的多种写法,多种态势,极尽变化。处在中间的两点或方笔或圆笔,或方中带圆,或大或小,或顺势或背势,或左长右短,或右长左短,或左重右轻,或左轻右重,或左点右捺,或左撇右点,变点为画,或变点为撇捺,细致欣赏,形态繁多,真见古人的功夫(见图26)。下面对以上各字作一些具体分析。

“京”是纵势扁方形的字,笔方体正,锋棱突出,势态挺拔,故下两点也是方笔或方中带圆笔。左点起笔逆锋向左上,回锋右下蹲笔,转锋往左下撇,回锋向左上收笔;右点逆锋向右上,往左边蹲笔,转锋往右下行,提笔回锋收笔。两笔写法都可看出笔锋弹力的作用。(见图26“京”字)

“六”是横势的字,用方笔写,锋棱鲜明,下两点成“八”字形,横画左紧右放,上点和下两点成正三角形,下两点写来难度较大,要写出九个棱角。其用笔,左点逆锋右上,往左斜蹲,再往左下,转笔往右回锋收笔,成三个棱角。右点,逆锋往右的左上角,稍右蹲转笔左行,转笔成直角往左下,先往左带后再回笔右角,往上回收笔,成六个直角。(见图27)

“知”字在这里写成横扁形,左收右放,上下收缩,左右延伸,这既根据 “知”字自然结体,又是章法需要,它的上字“焕”和下字 “其”都是纵势, “知”写横扁,是为了在章法上求变化。其笔法,左点逆锋左上,回锋右蹲,往左撇出,出锋收笔。右点笔法,逆锋左上,回锋右蹲,转笔右顿,略转锋往左,带锋收笔。(见图28)

“烦”字有五点。左旁“火”字放,右旁“页”字收。“页”字又上放下收。左旁“火”三点放,“页”下二点收,形成斜扁动感的环形。故其下两点就是根据这种情况下写的态势,其用笔造形很有特点。左点用笔是斜势,逆笔往左上,下蹲转笔往右后再往上挑,圆中有方。右点则逆笔往左,稍下蹲,再往右上再转笔往右下,再转笔往左下,又转笔左上回收笔。(见图29)

“狄”字的两点处在字的中间,各笔画间起笔较粗,收笔前均提笔变细,只有两点和捺笔下笔厚重,显得粗细变化对比明显,许多笔画如同蟹足,甚有趣味。左点逆笔向左上,右蹲,转笔往下左撇出回收。右点笔锋逆笔左上,回笔斜向右捺,顿笔后逐步提笔出锋收笔,形如叶子。(见图26“狄”字)

“兴”字是个方正字,上面多是横竖笔画,犹如一个台面,下面如两只腿,笔法比较简单。左点逆笔向上,回锋向左撇出,回锋收笔。右点,逆笔向上回锋向下右行,再向右撇出后回笔收锋。两笔成 “八”字形。(见图26“兴”字)

“於”字处在上字“为”、下字“是”字两个多笔画字中间,上下字都收得较紧,而“於”字却写得伸展,甚至已有些散了,故下两点写成横短画。其用笔,上点,逆笔右上,下蹲后转笔往右行,徐徐提笔,收笔回锋。下点,逆笔左上,回锋下蹲成方笔,转笔右行,先微向上后转下,下蹲回收。章法上形成 “密疏密,收放收”的节奏变化。(见图30)

“汉”字上下字都比较平正,它的自然结体也较平正,故它的三点水和下两点都写成短点,形成半围框。其笔法,左点,逆笔往左上,回锋转笔下顿,再转笔往上轻挑提笔出锋,往左回笔收锋。右点,逆笔右上,回锋转笔下蹲,转笔往右撇出,回锋下蹲收笔(见图31)。

通过“汉”字的结构和用笔,可以看出如何将平整字写得既平整又不板滞。 “陈”字,也是扁方正的字,上部分笔画都收得很紧,也很平正,只是竖画的收笔部分做点变化,而下两点正处在下部分变化当中,故写法很不一般,形态也较特殊。其笔法,左点撇逆锋往左,回锋转下蹲后转笔往右,中间稍提后继续往右,收笔前往上圆转收笔。右笔,逆笔往左上,往右上斜蹲,再转笔回笔向右下撇,逐步提笔收锋。虽然只两短点撇,但用笔复杂。(见图32)

“黄”字是纵势的字,两头稍放,“田”字收紧,显得平整洒脱,舒展,故下两点写得有动感,左挑右撇,上下左右呼应,与波磔两端联系,正好是半圆形。左点用笔,逆笔向左,回锋下顿,往上右角撇出收笔。右点笔法,逆右上角,往左斜蹲,转笔向下右行,徐徐提笔出锋收笔。与下面的“巾”字非常协调。(见图33)

“是”字本是短竖和短横,这里改为两点,方向相反,相互呼应,上方“且”字放,下部分收紧,两点就处在收紧部分的空间,短小而厚重,与上横和下捺相协调。“是”字这种写法又与上字“张”,下字 “辅”的平整结体相一致。左点用笔,起笔逆上,斜向右下蹲,转笔往右上挑出,出锋后收笔。右点逆锋左上,往右下顿,回锋往左下撇出,边撇边提锋,稍往下按后出锋收笔。(见图34)

“小”字笔画少,自然结体也小,而它的上字 “喋”,下字“吏”字,都是体大,相对讲笔画也多,故 “小”字写得纵收横放,笔画浑厚,写成一撇一捺短画,犹如两片叶子飘落。其用笔,左点逆锋往右上,回锋向左下徐徐下按,至三分之二处下蹲转笔往左上徐徐提笔撇出,出锋后收笔。右点逆锋往左上,回锋往左下蹲,转笔往右,到收笔时往右上回收笔。(见图35)

“平”字写成扁平必须使上下两横画拉开距离,这样势必造成两画间很大空间,在这空间里如何布置左右两点,既要考虑左右的距离和横画起收笔的关系,又要考虑到左右点的呼应和态势。

《张迁碑》的这个“平”字两点,左点从左角进入,位置高,而态势却往右下,右点处在右方块的中间稍下,态势往左下,与左点呼应,遥遥相对,而两横画左收右放,右方块大而点小,却处在方块中心。左方块纵长,点处在左上角。形成疏密,大小,高低等的变化。其笔法,左点逆笔向左上端,回锋往左下蹲,往右下撇,提笔回锋左上,形成方笔。右点,逆笔左上,回锋右下蹲后往左撇,形成方笔三角态势。这种安排和处理十分巧妙,平整中有丰富的变化,可见作者的匠心。(见图36)

“陕”字左轻右重,“耳”旁写的很小又细,右旁 “夹”字是主体,笔画较粗,两点处其中央部分,位置重要,上下二横画,上画左短右长,下画左右各处一半,两点处其左右之间,左边空间小,右边空间大,左右两点就根据这样空间安排,又要和横画下左右撇捺相呼应和协调。左点态势往下,和左撇呼应,与上画成横“八”字形;右点态势上翘,与上画收笔相连,与左点成背势;一下一上,处理非常巧妙。其笔法,左点逆笔向左上,往右蹲,转笔往右下,回锋收笔。右点,逆笔往右,回笔稍往上后下蹲,再转笔往上行后,往左回锋收笔。(见图37)

“奮”字是个纵势多笔画的字,“大”字变形,三点处在横画的上下,全字笔画挺拔,方笔多,故上下三点都写成方笔。棱角鲜明,左小右大,态势相背,相互协调。左点,笔尖稍下按往右即提笔收锋。右点,逆锋左上,往左下蹲,往右撇,提笔收锋。(见图38)

“示”字上字是“以”字,下字是“后”字,用笔均采用方笔为主,锋棱突出,故“示”字以圆笔为主,左右点成左撇右捺,方中有圆,以示变化。其笔法,左撇逆笔向右上,往右蹲,转笔往左下行,转笔提向左上回锋收笔。右捺用笔,逆笔向左上,回锋下行,停顿后往右上回锋收笔。(见图39)

“器不觌,鱼不出”,两个“不”字,相隔甚近,故在写法上极求变化,头一个“不”字笔画悬殊,粗细变化大,第二个“不”字写得更显挺拔中有柔劲。故两字横画下两点写法也不同。第一个“不”字左点从右起笔往左撇,右点也是从右起笔往左撇,而第二个“不”字左点从右往左行笔,笔法纤劲秀拔。其左点起笔往右上,回锋右蹲,转锋往左行下顿,徐徐提笔,出锋收笔。右点起笔从左逆入往左蹲,再往下,转锋往左撇。(见图40)

我们分析以上字例,说明隶书下两点的多种写法,从而提高欣赏和书写时的用笔方法,懂得在各种情况下应如何写好两点,也为创作做准备。

③三点水旁及其它位置的“三点”写法。

字中三点除“三点水”旁外,如“”、“小”、“心”字,隶书都写成三点。即使都是三点水旁,因每字结构不同,隶变后位置、写法都会有变化。试以《张迁碑》的“汉”、“治”、“温”、“淑”、“落”、“流”、“缵”、 “绥”、“隐”、“孙”、“”、“县”等字为例,做一具体的分析。(见图41)

“汉”字是多笔画的纵势的字,隶变后变成横势,都是横竖笔画,故三点水旁只写三个小点,加强主体的横势,但三点的写法和形态却非常讲究。上点往外一折,动感极强,中点稍往外撇,下点态势往里,三点态势、形象都不同。其用笔,上点逆笔往上,回锋下蹲,转笔往左,回锋收笔。中点逆锋左上,往右下蹲,转笔往左提笔撇出即收笔。下点逆笔往左上,回锋下蹲,下按后顺势往右上角挑出,露锋后收笔。(见图42)

“治”字,左旁三点水收紧,右边主体部分较放,然三点水和“汉”字处理大不同,由于主体部分笔画少,故三点水虽然收紧然而采取短点长撇,和“汉”字三个点不同造型,占去五分之二空间,才能和主体部分协调。其用笔,上点逆笔向左上,往左下蹲笔,转笔往右撇,出锋收笔。中点逆笔往左上,回锋右蹲后再往右下,转笔往右上撇,出锋收笔。下点用笔基本与中点同,但起笔有两次转笔后成方笔。(见图43)

“温”字在《张迁碑》中同时出现两个,左旁三点水处理都不同。上“温”字主体下画左长右短,主体部分收紧,三点水旁放,从上到下成半弧形,右前方虚设一个中心点,三点态势都指向右边虚设中心点,也可说对准“人”字交叉点。上点笔重成方笔,锐三角形,用笔时逆笔往左上,回锋左蹲后往右撇,出锋后收锋。中点逆笔往左,然后回锋右撇,逐步收锋。下点逆锋往左,后回锋右蹲,转笔往右上撇。下一“温”字三点水收紧,主体部分较放,横画左右居中,右边略长,三点水收得很紧,占的空间少,三点态势都指向前方中心点。上字上点是方笔,下字上点是圆笔,下两点是方笔。上点逆向左,回锋下蹲,转笔向右下撇,出锋收笔。中点,逆向左上,下蹲转笔往右成方笔,右撇后逐渐提笔出锋收笔。下点,逆锋向左上,下蹲后转笔提上撇,出锋后收笔。(见图44)

“淑”上字“唯”、下字“是”,都收得紧,“淑”字放,处横势,中间笔画收紧,左右笔画放开,故其三点水放开,上点态势往左,下两点态势往右,上下背势而又呼应,非常突出,其分量不亚于右边主体多笔画部分,一笔笔地加重。其笔法,上点逆锋向左,往右蹲,转笔向左下撇,后往左上回锋收笔。中点,逆笔向左上,回锋下蹲,转笔平向右撇,提笔收锋回笔。下点,逆笔左上,回锋右斜蹲成方笔,转笔向右上撇,回锋收笔。(见图45)

“落”字处在“虚”和“存”两个笔画较放的字中间,故它的笔画较收紧,以示变化,上部分草头和三点水较放,“各”字收得紧。故三点在空间上距离较拉开,但点形体却很小,也受空间的限制,要与右旁主体部分协调。其用笔,上点,逆锋尖往左上,回转收笔。中点,逆上右下蹲,往右下撇出,收锋。下点,逆锋左上,往右下蹲转锋往右提笔收锋。(见图46)

“流”字上“勋”、下“化”都写得较拙,故“流”字写得端庄潇洒,极富情态。而在这当中,三点水起到很大的作用。三点都写得饱满而飘逸,与主体多笔画部分相协调。其笔法,上点逆笔向左上,回笔右下蹲,转笔向右上撇,回锋收笔。中点,逆笔向上左,左下蹲笔,转笔右下,提笔往右上撇,提笔出锋,回锋收笔。下点,逆向左上,右下蹲,转笔往右上撇,回锋收笔。(见图47)

“缵”字,左旁短,右旁长,左横右纵,左旁成纵斜势,故三点体小而活跃。其笔法,左点逆笔左上,斜右下,先提后按往右上挑,回笔收锋。中点,笔锋下斜右蹲,往右撇成方笔三角。右点,逆左上、下蹲往右上挑,回锋收笔。(见图48)

“绥”字左旁三点,右旁横画下还有三点,右旁三点疏而放,左旁三点又加一点显得拥挤稠密。显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疏密变化。看出作者非常注意艺术处理,不惜加成四点。其笔法,左点逆笔向左,左蹲,转笔向右,笔锋往下回收。次点逆左,回笔右下斜蹲,转笔挑向右上,连丝过第三点斜右蹲后,转笔向右上,往上回锋收笔。第四点,逆左上下蹲,转笔往右上,再下顿收笔。(见图49)

“隐”字上头是“吏”,下头是“练”字,均写得很端正。“隐”字笔画多,字形大,故要写得端庄,上下六点安排非常重要,上三点向右取势,距离、大小均匀,显得很规距,只是靠笔势显示其动感,“心” 字三点则错落有致,笔势上下、左右各取其态,十分活跃。上三点,左点逆笔向左上,再向右下回蹲,转笔右撇收笔。中点逆笔向上,往左下回蹲,转笔往右撇,出锋收笔。右点逆笔向左上,右下蹲,转笔往右撇收笔。下三点笔法基本相同,只是方笔。(见图50)

“孙”字写得十分端庄,祝福子子孙孙“千禄无疆”,笔法方中有圆,方圆结合。其笔法,左点,从上逆笔往左,转笔向右上挑,出锋收笔。中点,逆锋左上,右下蹲往右挑,往上回锋成方笔。右点,逆锋往左,回锋往右下,转笔往右回锋收笔。(见图51)

“”字上边为“之”字、下为“”字,均笔画少的字,写的放开,“”字笔画多,点画收得紧,故三点平均、匀称。态势向右,形态浑厚,方中有圆。其笔法,左点逆笔左上,回锋右蹲,转笔左下撇,出锋回笔。中点逆左上,回锋往下,转笔往右出锋后回收。右点逆上,回锋向左转笔往右下,再转笔往右挑,出锋收笔。(见图52)

“县”字下端有六个点,这六个点的态势如何安排,既不能整齐划一太死板,又不能互相没有联系,作者写了一个无形的横波线,动感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态势变化,与上部分静态形成对比。下六点分两组,左组是个“小”字三点,中是短画,左挑右捺。右组中间点往下,左右点向右上挑。布置的错落有致。其笔法,左组三点,左点逆笔左上,回笔右下蹲,转笔向右上撇,提笔收锋。中点,逆笔向上,回锋下左斜蹲后再往右下蹲,回锋收笔。右点,逆笔左上,回锋下右斜蹲,回锋收笔。右组三点,左点逆笔向左上,回锋右蹲,转笔右上撇收锋。中点逆笔向左,回锋向右上蹲,转笔向下提锋收笔成方笔。右点逆笔向右上,回锋左蹲,转笔往右下撇后收锋。(见图53)

④四点的写法

有四点的字所占比例较少,位置大都在字的下部或中部,《张迁碑》中只有“鱼”、“无”、“为”三个字,都在下部,我们就以这三字做一分析。(见图54) “鱼”字上部放下部收,看来大多字都是这种写法,如《曹全碑》中的“廉”、“僚”、“为”、“勋”、 “无”,《礼器碑》中“为”、“熹”等都是下部分收紧,上部分点画伸展(见图55、56)。《张迁碑》中的“鱼”、“无”下四点虽然都是收缩,但是在形体用笔上处理都不同。而“为”字则上收下放,故四点处理是散开中求变化。

(2)隶书横画的笔法

隶书的横画用笔,如长横画、短横画、横画转竖画,在用笔上都需要非常精细,也因风格不同,用笔也有变化。如图57①~④,《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和《鲜于璜碑》中的“奋”或“旧”字,都因风格不同,用笔有所区别。《张迁碑》的“奋”字,用笔雄劲,《礼器碑》的“奋”字用笔方整,《曹全碑》的 “奋”字用笔纤细,《鲜于璜碑》的“旧”字用笔强健。更有趣的是《封龙山碑》中“旧”字的用笔,其四个横画的用笔提按、收锋藏锋,方圆都不同,有丰富的变化,上放下收,气势宏大,艺术性很高(见图 58)。所以隶书在写横画时,切忌死板,笔工重复,要根据全字结构布局采取不同笔法,使其有丰富变化。

①长横画的笔法

所谓长横画是指一个字中仅次于波磔笔的横画。也可称横长画。下面以《张迁碑》中“善”、“文”、“幕”、“在”、“南”、“盖”、“五”、 “迁”等字不同位置的横长画为例,分析隶书横长画的笔法。 “善”字三个横长画,第三笔是波磔笔,按“燕无双飞”的原则,故上两笔横画不能再出现波磔,但笔势又要一致,上两画的两头稍微向上翘。第一横画逆入向上后回锋下蹲,转锋往右行,先按后提,到收笔时往右下顿后回收。第二横画圆笔起笔,右行后先提后按,收笔时先往上后下蹲成方笔收锋。笔画强劲有力。 “文”字点后横长画,两头细尖,细致观察,其收笔处往上挑笔后下蹲成方笔。起笔逆笔向左,返笔顺右行,笔画较细劲而力度强。收笔时往上回锋下蹲成方笔。类似笔画的笔法,如“幕”、 “盖”字第三笔横长画,“在”、“南”字第一笔横画,其用笔都近似。(见图59)

“五”字第一笔横长画,与前几字的横长笔用笔不完全相同,起笔逆上下蹲成方笔后右行,逐步上提后又渐按,收笔往右蹲后往左下收笔,其笔势由下往上,与前几字笔势不相同。又如“西”、“恤”、 “无”、“荡”等字,都属这类用笔。(见图60)

“迁”字第一笔横长画,左轻右重,两头稍微上翘。线条挺拔,与前两种横长画用笔不同。其起笔逆左上后,笔锋下蹲往右行,逐步下按,逐渐加重,收笔时,笔锋向上,下蹲收笔成方笔。(见图61)

②短横画的笔法

在字体结构中,短横画是最多的,可说是最容易写的,但也可说最难写的。笔画多,容易重复相一致,也容易不经心,正因为笔画多,所以不容易处理好。如短画的粗细变化、起收笔变化、长短变化、曲直变化,这些变化又要根据全字结体和章法的全局需要来恰当处理,以求统一中的变化。下面以《张迁碑》的一些字例中如何写短横画作些具体分析。

“讳”字,横十一画,竖八画,短横画多,上字 “君”笔画少而线条厚重有力,下字“迁”写得端正灵巧。如果“讳”字横短画写得平直就必然呆板,故 “讳”字短横画大多写成直中带曲,起收笔也多变化,如“言”字旁六短横画起收笔及笔势都不相同。(见图62) “兴”字也是多短横画的字,有十个短横画,用

笔均不同,左三画收笔,第一短横画比较平,第二短横画往上出锋成方笔,第三短横画是个曲笔,左下往右成曲线,收笔往上左挑出锋。右三画用笔亦不同,右上第一短横画由左上入笔,下顿后往右运行,似钩状。第二短横画平入笔,下蹲斜向右行,线条细而挺,中间提笔后下按,成连线短点。第三短横画,起笔往里下蹲成方笔,曲折右行成曲线。中间“同”字,第一短横画收笔时往下压,第二笔则相反,左起笔往下压,“口”字两短横画,上细下粗。可见前人的匠心。另一“兴”字,结体上已省减笔画,把“同”字写成“日”字,全字比较平整,但短横画仍然有不同变化。(见图63)

“自”字,四个短横画,起收笔都接竖画,但是四画的粗细、斜曲都讲究变化,所以虽然看来简单,也要认真对待,不可疏忽随意。(见图64)

③横画转折竖画笔法

横画转竖画,常称折笔,看来简单,其实也有多种转折的写法。有一种横笔连着竖笔写;有横竖分两笔写的;有方折,有圆折,有外方内圆等等,实际上还要更丰富。试举例说明以加深理解。如图 65中的“里”字是横收笔连笔圆转竖笔,成为外圆内方笔。“间”字,右边转折分两笔写,短横画收笔后,再起笔写竖画,内外都呈圆转折笔。“良”字转折分两笔写法更为明显,第一笔原是“点”,现写成横画,圆转收笔后往左下一撇,第二笔横画由粗到细收笔提锋,重新下笔锋往里转笔往下,方笔中带圆折,形状奇特。“幕”字中,“日”字短横画转折完全成直角的方笔,与其它字的转折不同。当然每个字的转折都会有微妙的差别,但以上这些字例可以大体反映出几种类型。

(3)隶书竖画的笔法

竖画是构成字的构架的重要部分。有中心长竖画,其中有的上下串通的,如图66中的“中”、 “小”、“外”、“东”“才”、“林”、“巾”等字,这里边有的是带钩的,有的不带钩;有的是不贯通的,或上部不贯通,如图67中的“用”、“千”、“不”、“刊”、 “休”、“犁”、“平”、“郡”;或下部不贯通,如图68中的“书”、“之”、“上”、“社”、“出”、“生”等字。还有围框的左右两竖画,如图69中的“周”、“其”、“有”、“囚”、“门”、“国”、“朝”、“相”等字,围框短竖画的字则更多。

从图66“中”、“小”、“外”、“东”、“才”、“林”、“巾”这组上下贯通的长竖画看,其起收笔,运营都有所不同。如“中”字中心竖画,起笔时逆笔向左上后向右回蹲时,是斜向下按后转笔往下,收笔时往下顿后往左回收笔,似挑而未挑出。“小”字起笔后则往右上后转笔往右下再转笔往下行,收笔时回锋。“外”字竖画类似“小”字竖画笔法。“东”字起笔已残损,收笔时下顿转笔往左上挑出。“才”字起笔逆上往右上转笔往下,收笔时逐步提锋顺锋收笔。“林”字、“巾”字中心竖画起收笔大体相似,都是逆笔向左,回锋向右转笔下行,收笔顿笔后向左回锋收笔。

第二种是上部分不贯通的,如图67“用”、“千”、“不”、“刊”、“休”、“犁”、“平”、“郡”等字的竖画,除“休”、“犁”字外,其他起笔都顶在横画上,主要看笔画形态和收笔部分的用笔。从大多数收笔的笔法看,都是斜向左的方笔。虽然有粗细不同,或者有的稍带圆笔,其中“刊”字竖画收笔时则右半边长往左上斜收笔。

第三种是上贯通下不贯通的竖画,如图68“书”、“之”、“上”、“社”、“出”、“生”等字都是收笔时入横画。故主要看各字竖画的起笔的用笔和笔画的态势。“书”字因多横画,线条细,故中心竖画起笔重,粗壮有力,犹如插进一根钉子。“之”字笔画少,故线条粗壮中有变化,竖画以方转中带有圆转笔。“上”字只三画,两笔横画厚重方整,故竖画起笔圆转。“社”字根据笔画造型,竖画起笔从逆笔向左返笔往右上蹲,又转笔往左下行成曲线。“出”字中心竖画挺直而细,而四笔短竖起收笔和形态、笔势都尽量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生”字也是横画规整,故竖画写得有变化,似分两次起笔才写完。

第四种是围框两边的竖画,其中有全围框和半围框,即是说半围框两竖画有起笔或收笔。全围框的竖画起收笔都和横画相衔接。隶书全围框左右两竖画除粗细变化以外,从《张迁碑》笔法看,上下起收笔在与横画相接时,都采取方笔中稍带圆转,如图69“囚”、“国”、“相”等字。其中“囚”、“相”字右竖笔是在横画收笔时,提笔后转竖画,起笔时往横画右逆上,后右平蹲转笔下行,至收笔时顿笔后接横画。左竖画按笔顺是先写,起收笔都要写得完整,如以横画为主则盖住左竖画的起收笔,如以竖画为主,横画则接竖画即可。半围框如“其”字有起笔则应注意两竖画起笔笔势要呼应。半围框下通的有收笔的左右两竖画,左竖画收笔时往左有曲笔,如“周”、“有”、“门”、“朝”等字,但曲弧度不同,收笔时有用圆笔,有用锋尖,这其中的变化也很多样,要根据字势和章法需要来决定。右竖画收笔时都是方中带圆笔,也有如“周”字那样出锋成锐角的,用笔要与左竖画相呼应和协调。(见图69)

(4)隶书撇捺的笔法

撇捺笔在隶书中用的很多。在楷书中也许并不是撇捺笔法,是斜画挑钩,或是抛钩,或是点画,而在隶书中都可能变成撇捺笔。其次有意强调撇捺笔,使其在字的全体笔画中显得特别重要,具有强烈的装饰美的效果。第三种情况是有的字在楷书中是明显的撇捺笔法,而在《张迁碑》中变成横竖画,如“永”、“兆”等少数字,目的也是为了使字的形体更富有装饰美感。下面我们就《张迁碑》中有关字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种情况如图70中的“九”、“既”、“戎”、“不”、“徵”、“芬”、“懿”、“纯”、“乾”、“是”等字。“九” 字的抛钩,现写成粗捺笔,显得非常厚重粗壮。“既”字的抛钩,变成两笔,撇笔和捺笔。“戎”字的戈笔成为长捺笔。“不”字右点变成长捺。“徵”字双人旁竖画变成撇笔。“芬”字中的“刀”字曲笔也变成曲撇笔。“纯”字的抛钩变成折捺笔。“乾”字右边的“乙”字变成曲撇笔。“是”字的“且”字下的横短画变成右短撇。这些变化都是从隶体特点来的,使字写成扁横体形又要使它不呆板而有活力。

第二种突出撇捺笔,由于某些字没有波磔笔,所以夸张撇捺笔成为字的

主笔,造成一种波势,突出隶书的特色,使结体具有美感。如图71中的“吏”字,“史”与横画相呼应,突出了捺笔。“民”字捺笔更突出,形成一种很大的波势。“不”字的撇捺笔,使全字结体都展开了。“良”字为了突出捺笔,不仅上下部分离开,并重新安排了笔画,显示了捺笔的力度。“人”字只撇捺两笔,但写得十分有气势,有意将捺笔加以强调,突出了捺笔的力度。“多”字,本来是四撇中一短一长两组,这里写成四撇都一样长,不仅增强了全字的笔势的奔放,也增强了飘逸的美感。“然”字使两个撇笔、一个捺笔占据了字的中心,使上下点画变成配角。从以上字例可以看出,写好撇捺笔在隶书中的重要作用,适当夸张也是十分需要的。

第三种如以楷书看,应是撇捺笔,而不写撇捺笔反写成其他笔画,如图72中“永”字左右撇,左撇变成横画,右撇变成竖画。“兆”字的左撇没有了,只有短竖画,右边增加一短竖,使左右结体平衡。 “西”字中间本应是左撇右捺,现变成两竖画,只是粗细变化。

(5)走之笔的笔法

隶书走之笔是比较难写的笔画,《张迁碑》中有走之笔的字却写得多种多样,变化丰富,就以图73的“迁”、“建”、“远”、“送”、“迁”、“远”、“近”、“道”等有走之笔的字为例,可以看出所写走之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不仅有方圆笔的差别,收笔的造形也极不相同,笔势的曲弧度也相差甚远,至于走之笔上两点,处理也尽量变化,或形体不同、用笔多样,或远近位置有高有低,笔画也有增减,或一点或二点。可见在隶书创作中也有宽广的想像天地。

(6)曲钩笔的笔法

隶书没有楷体概念中的钩笔,只有曲笔,但有的捺笔也颇像楷书中的钩,如图74中“龙”字的抛钩笔。“良”字竖画下部分的横撇,也是楷书中的钩笔。“张”字下部分竖画往右的反钩,现写成由左往右下的短撇样子,实际上即是钩笔。“游”字的“子”字更是像楷体钩。“问”、“守”字的右竖收笔也像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隶书都采用曲笔或折笔表示钩,如“孝”、“弟”、“氏”、“对”、“子”、“诗”、 “于”、“利”、“享”、“节”、“表”、“刊”等。一般讲,隶书的左钩都是曲笔,右钩都是斜撇或横撇。即使是像楷书的钩,其笔法也仍然是隶书的笔法,而不是楷书钩的笔法,很少用顿笔、回锋、出锋等笔法。不过这种左曲右折的笔法,其势态都不很相同,有的方笔收笔,有的圆笔收笔,也有的曲笔曲度大,有的曲度小,当然粗细也不同,行笔时顺势有提有按。右折笔也有长短,仰、平不一样。转折时弧度也有大小。

以上我们分析了隶书的点画用笔,概括地说,隶书的笔法要注意以下规则:一是恰当地处理好起收笔的藏锋和露锋的关系。藏锋者易显沉着、含蓄、圆润;露锋者易露神采、锋锐、活跃。但是藏锋过多则神采不露,而易造成沉闷、肥浊;露锋过多则锋芒毕露,而易造成浮躁、轻薄。故用笔要有藏有露,藏锋也要外圆内方,有骨有肉,特别在点画竖的起收笔中,多用这种笔法,而撇、捺和部分点画竖笔的收锋时往往采用露锋收笔,这样既藏又露,藏露结合,辩证统一,沉着痛快。二是提按有度,表现点画的变化。如无提按,笔画径直,如同棍棒。但提按过多,则非隶笔,而是楷书用笔,圭角过多则缺韵味。一味提笔,线条细弱飘浮;一味只按,点画肥厚浑浊。提按适度,轻重适宜,起伏自然,则节奏韵味均在其中。提和按在运笔中是个运动的过程,提则线条细和轻,按则线条粗和厚,故提按在转换过程中要自然,要有层次,不可乍提乍按。每种范帖的提按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书者不可不研究。三是运笔有快慢疾涩之分,其效果是不同的。快疾笔易灵动、流畅、生气勃勃,而涩笔则有内涵韵味。姜夔《续书谱》在谈到“迟速”时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故疾速主动,属阳;迟涩主静,属阴。刚柔相济,阴阳互动则神采朗然。只迟涩则神采不生,笔画易于滞浊,故用笔不可一味迟涩。也不可一味疾速,一味疾速则易于流滑,故用笔不可一味轻快。必须两者结合,细而不滑,粗而不俗。

《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碑之一,它是风骨凌厉朴茂一类的代表作,目前学隶书的人临摹此碑的人数很多,我们在上面以《张迁碑》为字例,解剖和分析了隶书各种笔画的用笔,并且深入分析了出现各种笔画和笔法的原因和用笔的基本规律,使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对《张迁碑》字例的各类点、横、竖、撇、捺、弯钩、转折及走之等笔画的笔法的详细对比分析,学会如何临摹范帖的道理和技法。改变临摹中的盲目性,改变照葫芦画瓢的习惯,增强对范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临摹的速度和效率,节省过程和时间,增添临摹的兴趣,更快地掌握范帖。

第二,通过这些字例的解剖和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笔法技巧,并不是为技法而技法。有些学隶书的人,以为只要一遍一遍地临摹即可掌握,其实不然。我们从《张迁碑》的字例笔法的分析介绍,可以看出古人写字的笔法和字的结体、章法是分不开的,把它们两者结合起来,又把笔法、结体、章法和艺术风格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神韵。例如笔画的粗拙细秀,曲弧线和平直线,方笔和圆笔,线条的长和短,结体的大小和纵势横势,点画的增减和移位,形态和位置等等的处理,都是与艺术神韵不可分的,只有懂得其中的道理和规律,才能对隶书的笔法技巧有真正的理解。我们详细分析、解剖此碑字例点画的笔法技巧,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眼力。只有高的眼力才能懂得鉴别书艺的水平,分得清优劣,这对临摹范帖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隶书的创作就更为重要了。只有提高对隶书的技法的具体理解,提高对隶书艺术的修养,又通过不断地临摹,精熟地掌握隶书的技法,才能不断提高隶书的临摹和创作水平。

第三,我们说《张迁碑》是汉隶书碑中的一种,我们对它的点画笔法等作了具体的分析和介绍,使我们了解隶书的一般笔法规律性,但是这只是一种风格。它可以代表一类风格,但不能代表汉隶书名碑范帖的所有风格。掌握《张迁碑》的技法和风格,这是进入隶书艺术的重要的一步。我们借用《张迁碑》的笔法、结体等技法所创作的隶书作品,也只能说是模仿性的,要探索性地创作具有自己个性或独特性的风格,还要继续研究其它隶书范帖和汉隶名碑。何况每个人因经历、审美兴趣不同,每个人选择的名碑范帖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同时也要提醒学习者,要通过我们介绍剖析《张迁碑》的笔画笔法,触类旁通,要学会研究分析笔画等技法的方法,并不是说只提倡大家都去学《张迁碑》,这是要特地说明一句,我们将在以后篇幅中对此加以探讨和弥补。

第四,我们在分析介绍《张迁碑》的笔法当中已涉及到此碑结体的一些问题,例如根据章法上下字的大小、笔势要求,此碑作者是如何处理字的结体构架的,如何影响大小、粗细、位置和用笔的。但是毕竟不是全面的研究《张迁碑》的结构间架的。结体和笔法虽然作为研究来说是可以分别加以论述的,但实践证明,笔法和结体是很难分开的。一种作品的独特风格总是和它的结体、笔法不可分的,至于结体和笔法对书法艺术那种更为重要,书界常常出现不同的看法,其实这是很难说的,作为艺术风格有机组成的结体和笔法,同样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从传统观点上说,都认为笔法最为重要,而现代有的名书家认为结体更为重要,认为结体符合美的规律就已经成功一半。在实践中,如何使隶书的结体美,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笔法不得当,仍然不能达到写好字的目的。何况对如何符合美的规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例如有人主张只要结体符合黄金分割律就是符合美的规律,是写好书法作品的一条基本规律;有人则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具有金石趣味,更能吸引人。其实,规矩完整符合规律固然是美的,而残缺错落突破常规何尝不具有艺术性,只是每人审美兴趣不同而已,不必绝对化。但是初学者还是要先从平正规矩的范帖入手。下一节我们将对隶书结体和章法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