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慢教育系列丛书「李凌老师」

互联网 2023-07-16 14:54: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李凌慢教育系列丛书「李凌老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幼儿美术是涂鸦游戏

幼儿绘画是游戏也是艺术,说游戏但却没有游戏规则,没有胜负,说艺术也不是纯艺术活动,因为这个艺术是不需要“培训”的,甚至是天生就会的。幼儿美术活动是游戏与艺术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是很难界定是游戏还是艺术。有一条大家都可能认可,幼儿游戏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游戏,也只有在游戏的幼儿才能发现从中的创造性,没有游戏意味的儿童绘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

幼儿美术只有画,没有学。3到 4岁半的幼儿美术纯属游戏活动,不是美术专业,不是技巧训练,不是练“童子功”,更不是生产作品。是幼儿游戏的另一种样式。画的失败不代表游戏的失败,在画的游戏中失败带给孩子的快乐往往比“画一张成一张”的要多得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画只有成功没有失败!

幼儿的画是符号的代码,作品是“游戏”出来的,是玩儿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画的大半是“听觉”艺术,少半是“视觉艺术”,需要作者解说才能读懂。但遗憾的是,幼儿的这一特殊语言的真诚表达,往往被家长们称为“乱涂”“胡画”“一点儿也不像”“不成样子”等,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挫伤了孩子最初的表达愿望和积极性,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展示心理,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

幼儿的画因为是“游戏”而放松,也因为是游戏美术课才不像“正规”课堂。“玩儿”出来的画,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表达,是学习,也是游戏。所以, 画画的课堂可以下位,可以走来走去,可以交头接耳,可以边画边玩儿,可以谈笑风生,可以互相“交流”。打破一切上课的常规,放开一切可放开的规矩,只要孩子们画得高兴,怎么着都可以。这是幼儿美术课堂与学龄儿童美术区别的关键所在。幼儿的画也正因为有了游戏的特点,而有了趣味,没有趣味的美术课孩子们是不会欢迎的。

幼儿在涂鸦期后,由于视觉、知觉、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对生活的认知和观察能力的提高,已不满足于笔下的无意义乱涂的笔痕,对事物有了最初的想象和表达愿望。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能顾及“眼前”的利益, 对事物的整体性、全面性还不能够认识,只对自己感兴趣认为特别“有用”的事情才有热情。

儿童美术中的教与学区别不是太大,教师有时就是与孩子们玩儿在一起,画在一块儿。画与游戏分不大清楚。只要儿童对事物有兴趣,有感受,有激情,有表达的冲动,教师的引导能触发创造思维的心弦,幼儿仅凭这些就能作最真切的表达。

幼儿愿意画的,画得很起劲,不让画不行;不想画的,逼着画也不画,无需理由。且不分时间,不分过程,说什么时候不画就什么时候不画,想啥时候停下就啥时候停下,无需商量。在这里一切规矩都不能约束幼儿的行为,一切画画的理论对幼儿都没多大用处。

幼儿的画与学龄期孩子的作品在思维角度上有很大的区别,绘画的过程几乎全部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他们画画凭直感、凭知觉、凭印象、凭兴趣、凭想象,就是不凭“作画道理”。因为他们在观察生活时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心”去“观察”、去接触、去了解、去交流、去感悟、去体验、去测量。

幼儿涂鸦期(约 1~3岁半)特征:1岁的孩子还不能牢牢的握住笔,笔下的线也只是礅、砸的痕迹,还形不成线条的感觉 。首次涂鸦应在 1岁2个月左右,这时孩子的手已能把抓着笔涂鸦了,在涂鸦开始时并显现出线条少或形不成线条,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多画出的线条越来越多,后又发展为单线。出现了幼儿涂鸦从线条少到线条多,又到线条少的这么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涂鸦的线条是记录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信息依据。具体发展顺序大体是:1岁2个月随意涂鸦;1岁半无控制涂鸦;1岁 7个月控制涂鸦;1岁 9个月圈圈涂鸦;1岁 10个月后圈圈变少(圈圈少意味着成熟);两岁后才能完成圆形的单线接口;两岁半后有意识萌芽的开始,画出的线条与某些图形相似;3岁后能给自己的涂鸦起名,命题涂鸦开始。命题涂鸦是幼儿涂鸦的最后阶段,是幼儿思维方式的转折点,命题涂鸦尤其显示创造力。

幼儿符号期的绘画特征:符号期(3岁半~4岁半)。符号的形成源自涂鸦的发展, 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示意象。对形的认识较浅,追求感觉,不追求是否与真的一样,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符号期教师的职责:不要教具体的画法,不要做示范或用示范画,不给他任何别人想象的痕迹。孩子画画时需要静,教师不要不停地说。孩子的画只是引导不是教,最好用单色画,不涂色。

按照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3岁半左右孩子的画,简单的只是一些圈圈道道,没啥“看点”,但这些却是正常的。就是这样正常的画,往往得不到家长的认可, 那些明显带有成人意识,成人“帮忙”太多的画,大多受到家长的肯定,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幼儿画画不谈“有始有终”,不谈“基本功”,不谈“坚持”,不谈“毅力”, 不谈“从小养成好习惯”,更不谈按“规矩”办事。画画是游戏活动,玩儿是孩子的一切。

有文章说,教幼儿画画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我不这样看。我以为在幼儿早期阶段通过绘画并不能提高多少儿童的审美,把涂鸦期的乱画怎么“提升”也达不到审美的高度,过早的提审美是违背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也是不现实的。处在涂鸦期的孩子画画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运动,在涂得“乱七八糟”的线条中感受快乐,涂鸦并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精神。

涂鸦期绘画特征:涂鸦内容无意义,涂鸦不具有思考性,涂鸦没有知识经验可积累,涂鸦具有个性色彩。

说幼儿“学画”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幼儿自己画画。幼儿不用绘画技巧照样能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更能体现幼儿的天性。在游戏绘画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幼儿并没感觉到自己是在学知识,他们的知识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很多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所以儿童并没意识到他们获得的知识。”(【美】凯瑟琳等 《杜威学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90页)。在幼儿涂画阶段,千万不要理性的规矩教育,这些东西只会约束、抑制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更不要违背幼儿的认知搞超前教育。如“国学”就是远远超出了幼儿所能认知和领悟的范围。

幼儿的画,要给他们很大的自由,想画完就画完,想涂色就涂色,没画完,没涂色,也不是缺点。什么事都做得有条有理,有始有终,画得画形色兼备,完美整体, 这还是孩子吗?

幼儿涂鸦只是一种运动,还不能称为绘画。涂鸦期幼儿美术教师的职责应是:不要教幼儿涂鸦方法,不要规范幼儿涂鸦动作,不要制止乱画,不要教画形状,不要往“画得像”上引导。

当幼儿的身心运动还没发展到动作、视觉的相互协调时,家长就盼望孩子画出可“辨认”的东西,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不但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还失掉了自由的涂鸦。

幼儿画画有很大的随意性游戏性,与转型期的孩子画画大不相同,他们画画的随意性娱乐性是最突出的特征。

幼儿涂鸦是一种喜欢,一种情结,一种欲望,一种诉说,一种展现,一个动作后的痕迹,与美术专业扯不上。有些家长虽说不指望培养画家,只想发展兴趣,但在“验收”作品时,却评头论足,给画挑出很多毛病。让家长说句肯定的话很难。即便是偶尔说了,“但是”也是紧跟其后,又说了“一大堆”需改进的地方。几乎,每个幼儿都曾有过涂鸦的经历,甚至,大多数幼儿还有很好的涂鸦“业绩”,但这些孩子长大后,能走上美术专业道路的人极少极少,在走不上美术专业的人里面,长大了能懂点绘画的人,百人也难说挑一。既然这样,家长为何对幼儿的涂鸦又那么苛刻呢!能不能对孩子宽容一些,放松一些,自由一些,随便一些,多给孩子点鼓励、赞美和表扬呢?

3岁的孩子在想象力上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获得发展的还有注意力、独立能力、探索精神、语言交际能力等。但这个能力还是很有限,缺少学习知识所具备的精神准备和基本技能,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做事的秩序性,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如在上水粉画课时,除了几个平常“听话”的孩子能听完老师的“临阵动员”,大部分孩子都等不及老师说完就“慌忙应战”,乱涂乱抹起来。虽画得一团糟, 但个个精神十足,信心百倍,虽然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是颜色也全然不顾,连平常上课 20分钟就喊累的学生这时也听不到动静了。直到下课了还个个神采奕奕、意犹未尽。好奇心、新鲜感和画画的热情远远的超过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能力。

涂鸦期的初始是,从无目的的乱涂乱画到能有意识地控制,并设想了某些意义, 说明儿童已从单一的机械动作转化为对形象思考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还表现为兴趣高而能力小,超出了他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局限。孩子在画画时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大部分不能获得成功。但好奇心、新鲜感又促使他们作进一步尝试。

涂鸦期绘画是儿童自发的一种游戏活动,画前没有具体目标,更不会设想某些意义,乱涂乱画本身就是目的。涂鸦期绘画虽不能算作绘画,但确是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阶段,每个人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实践中往往因辅导方法上的不正确,使辅导变成了干预,干扰了孩子正常的思维活动。这样的辅导还不如没有,没有至少还能展开孩子的想象。

幼儿绘画是玩儿,是游戏,别给绘画专业扯到一块,他们离这个要求还相差甚远。因为,幼儿的画缺少理性,缺少思想性,缺少整体性,缺少艺术性,缺少审美性,缺少艺术最突出的基本特征。幼儿的画虽然有艺术性,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四五岁前的孩子以玩画为主,以培养兴趣为主。孩子画画是为了喜欢,不是专为学画来的。所谓儿童画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变成可视的形,给人一种感受,老师就是一个帮助他们完成抒发情绪的人,不是准备好一套技术等着教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