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联系的认识「关于对联的知识」

互联网 2023-07-17 17:59: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谈谈对联系的认识「关于对联的知识」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昨日发出我对出的“观音山上观山水”的下联“度母海中度海天”的贴子,看到许多留言对出的下联,觉得有必要谈淡“对联”这个事。

一 对联的沿革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与古诗词密切相关。对联又名“楹联、楹贴、联语”,民间百姓叫它为“对子”,由字数相同,韵词对仗的上下联组成,门联、楹联还有横批。

对联最初始于秦汉,就是民间所谓的“桃符”。春节时,古人就在门上悬挂桃符,将“神荼(音书)”、“郁垒”两个降鬼大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或画成图像张贴在门上用于驱鬼避邪,后来就发展成了“门神”。又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加工,发展成字数相同,词藻相对仗的两句对韵句,这就是对联的起源。

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诗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载的就是“桃符”这个事。

汉代文人写汉赋,贯用对偶句,充满节秦韵律。到唐代时格律诗兴起,无论五言律词还是七言律诗,都要求中间两句必须对仗。于是文人雅士将许多名诗句从整篇诗歌中析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了对联。

我国最早的对联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所作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宋代,对联创作逐渐成风,出现了不少名家,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等。

传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有次便装出行,路过莫干山寺庙。长老见其衣着平常,就说“坐!”,又吩咐道“茶!”。两人交谈,长老见来人言语不一般,便请进内室叙谈,并热情招呼“请坐!”同时招呼从人:“敬茶!”岁得知来客是地方长官,就又请进客厅说“请上座!”又吩咐“敬香茶!”两人晤毕,苏轼起身要走,长老就请苏轼提笔留念,苏轼就写下一副对联:

坐,上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很应景地嘲讽了长老“见人上茶”的丑态。

明清时,对联创作蔚然成风,“春联”二字,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的岁末,朱元璋要求官员们在门上张贴对联,并亲自为徐达撰写了一副对联:

破敌平虏,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双全。

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春联之风便沿习成俗。明朝的对联,特点是多用奇字和热心于引经据典,多用典故。

到了清代,出版了专门的对联书籍,如梁章矩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等著作。清代的郑板桥、蒲松龄,还有翁方纲、袁枚、阮元等,清末的谭嗣同、康有为、章太炎等都是对联名家。

二 对联的创作

对联创作,首在气势、意境和格局视野的升华,因此意境为首,平仄在次。古代的“平仄”,指平声、上声(平声),去声和入声(仄声)四个声,对应现在的妈、麻、马、骂四个声调,由于二三声音调相近,所以现实中听起来只有三个音。由于汉语的每个字声调都不同,组成句后,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听起来非常地悦耳。

1 集句成联

就是把诗、文章等方面的脍炙人口的现成句子摘录下来,组成一副对联。比如“画人画龙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摘自《增广贤文》,深刻地揭示了人心表里不一,捉摸不透的心理。就一般而言,完全引用摘录才算集句联,如果只是引用词汇和部分句式,就不算集句联。如岳阳楼对联:

后忧,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上联引用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引用自唐杜甫的《登岳阳楼》,这副对联只能算引用,而不能算作集句联。

2 加工成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联,就是李大钊引自明朝杨继盛的两句诗“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

3 答对成联

答对,也叫“求偶征对”,就是一方出上联,另一方出下联来组成一副对联,要求双方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才思敏捷,能随机应变,即兴而作。明朝的文人雅士特别好这种方式,既是志趣相投,又互相比拼学问。比如男女新婚燕尔,新娘问:“因荷(何)而得藕(偶)?”,新郎答:“有杏(幸)不需梅(媒)。”

答对,有时也用于释疑解惑,说理劝慰对方,因此答对联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意境的升华。

征下联也属于这一种方式,只是对下联的一方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4 创作成联

就是自己创作对联,这是最常见的形式。比如我为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副对联:

朗月清风宜诗画

明日晴天好读书

横批是“宏观气象”,是根据个人爱好而题写自勉的。这里“诗画”和“读书”虽然不对仗,但意境氛围相合也是可以的。

征联也可以征集全套成联,只要征联方提出要求就可以了。

三 对联的形式和特点

1 字数相同,平仄相对

一般情况下,要求对联上、下联相对称,即“对偶”,就是要求上下联的句式、平仄声调、结构内容方面要对称(对偶),但专有名词不在此列,如:

马列主义安天下

泽东思想立中华

虽然“马列主义”和“泽东思想”平仄不同,但仍然属于对偶。

2 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所谓的“词性相同”,就是同类词对同类词,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等。

四 对联的写作要求

一般都是应时、应事、应景、应人而作,因此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一般要求:

用字要精 有析字、嵌字、叠字等手法。

遣词要巧 可以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双关、借代、反复、用典等手法。

组句要严 指在对联创作中,文句但合要严谨,有对仗工整的“工对”,也有“宽对”,即出句和对句的词性、结构、平仄方面大体相对,个别字对不上,但照顾到意境相合,气势恢宏,也是可以的。

特别是楹梁的创作,对殿堂、碑坊、楼观等柱梁的创作,要求非常之高。中国人讲脸面,而对于古代国家的公共场所、社会的公共设施、家族乃至于家庭,对联创作既不可或缺,又有相当高的标准,对这类公共设施的用联创作,一般是严格遵守用词的对韵的,不可逾越。

五 对联的种类

1 春联 即春日为辞旧迎新而创作的对联。

2 门联 也叫“门贴”、“门对”,即除春联外,长期性地贴在门两旁的对联。古代门联,有大门联、堂联、内室联、侧门后门联、书房联等等。

3 贺联 用于祝贺嫁娶新婚、生日寿辰、新屋落成等,贺联具有喜庆的特点。

4 挽联 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的专用的对联,对容多为概述死者生平,评价其功绩,颂扬其精神,并寄托哀思。

5 自勉联 也叫“自题联”,是自己写对联挂在厅室,置于案头的对联,作为自我鞭策。大多为志向报复,学识才艺,志趣爱好和品德修养等。

6 其它的还有宣传联、灯联等等形式。

限于篇幅,暂时写这些,算是对于对联的源流功能和写作方式丶创作要求做一个大概的捋清,有不到之处,还请文友们指点。

2022年10月3日 记